调度一楼会议室的灯光格外明亮,当六只崭新的银灰色行李箱在台上整齐排开,箱面折射的光芒与台下年轻学子眼中的星火交相辉映。日前,山东能源枣矿集团柴里煤矿一年一度的温情时刻——“培玉奖学”仪式在此举行。矿长苏林、党委书记焦太记将奖学金信封郑重交到学子手中,这一递一接间,完成了一场跨越巷道与学堂的薪火传承。
“父亲常说,我们挖的不是煤,是国家发展的底气。”巩鹏浩摩挲着中国矿业大学录取通知书,声音沉稳。作为人才交流中心职工巩卫华之子,他选择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并非偶然。高三深夜倦怠时,父亲每天早出晚归的背影总在眼前浮现。“让矿山不再是资源终点,而是新能源起点——这是我的答案。”他的誓言在会场激起掌声,也道出矿山新生代的心声:从父辈肩头接过能源使命,让乌金与阳光共绘未来。
内退职工周圆圆之女张露予的行李箱上贴着南京师范大学的标签。“实验室的烧杯,会像矿工师傅的矿灯一样被我握紧。”这个选择化学师范的女孩,将矿山的务实基因融入职业理想。
家长席中,高增眼眶微红。高家三代人与矿山血脉相连,女儿高艺岑考入中国计量大学之际,他形容企业的关怀如“涓涓溪水”,“润泽的不只是孩子前程,更是柴里人代代相承的根脉”。
综采三区的朱俊阁,毕业于辽宁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的研究生,清晰记得一年前初下矿井的震撼:“课本里的液压支架参数,在巷道里化作震耳轰鸣。”他以“三颗种子”寄语学弟学妹:扎根矿山精神原点、勇破知识岩层、珍视共生情谊。巷修工区的马超则把奖学金比作“父辈掌心的温度”:“百米井下挥洒的汗水,托起了我们安静的书桌。”
矿长苏林的致辞里没有空泛道理,他用数字为温情注解:6年、360余名学子、130余万元奖学金。“培玉二字,‘培’是培育,‘玉’是琢玉成器。”他拍着学子肩膀的三句叮嘱沉甸甸:把煤矿人“特别能吃苦”的精神装进行囊;让感恩成为品德基石;将家乡期待转化为求学路上劈波斩浪的桨。
当焦太记以“青春之花必在锐意进取中绽放”作结,会场灯光渐次亮起。散场后,学子们拖着行李箱走过企业文化展厅。展墙上,老矿工的黑白照片与智能化开采示意图并置——父辈用矿灯凿穿岩层的岁月,正由新一代以知识重新照亮。孔皓俯身细看一块闪耀的煤精标本,行李箱轮子在地面发出轻响,仿佛载着黑色土地的嘱托,滚向远方的星辰大海。
仪式终会散场,但巷道深处的光已然烙印在年轻的心板上。这些即将启程的学子终将懂得:无论行至何方,总有一盏矿灯在故乡的巷道里,为他们的每一次探索默默护航。当青春的理想之光与父辈的坚守之火交相辉映,柴里煤矿的明天,便在生生不息的传承中铺展出生动注脚。
(刘光贤 贾晓晓)
评论 评论 微信扫码 立即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