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李静 岳致呈
在济南益寿路一户居民楼里,午后阳光落在墙上的油画上——画中人穿着军装,目光如炬。这是儿子杨渤海给父母画的,“想把他们当年的样子留住。”
杨渤海为父母作的画像
今年99岁的栗修兰坐在沙发上,脸上布满时光的痕迹。回忆抗战时期的经历,她总向记者反复说着这几句话。“妇救会就是支援前线。”80多年过去,她见证了胜利,也见证了历史。
1926年10月,栗修兰出生于临沂沂南的山坳里。1943年,在大哥的影响下,她加入党组织,成为沂南县大安子庄妇救会副主任,从此踏上革命征程。
栗修兰说:“妇救会就是支援前线。”当时,妇救会的主要工作是发动村里的妇女和群众,为部队捐粮捐物。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每一粒粮食、每一件衣物都饱含着群众对战士的深情厚谊。
栗修兰还积极宣传抗日,在村里办起了识字班,教妇女儿童唱抗日救亡歌曲,用文化的力量凝聚人心,激发大家的抗日热情。
对于过去的经历,栗修兰因年老已难于言表,但是这些故事流传于家族中。儿子杨渤海说,这些故事他们从小听着长大。
栗修兰和儿子杨渤海
抗战期间的环境异常艰苦。栗修兰所在的村是抗日堡垒村,也是鬼子扫荡的重点。她们经常需要组织群众转移,最多时一天要走六七十里的山路。在艰难的转移过程中,有人动摇了、退出了,但栗修兰始终坚守。她亲历了组织群众转移时的危险和艰辛,这成为她挥之不去的记忆。
杨渤海向记者复述着母亲曾经历过的危险。有一次,栗修兰被一名日本兵追赶,她围着磨盘打转。幸好,这时日本兵听到了集合的号令,栗修兰才幸免于难。
栗修兰讲述支援前线的故事
也是在这颠沛流离的日子里,栗修兰遇到了丈夫杨启哲。
杨启哲是河南人,比栗修兰大5岁。他在1937年入党,卢沟桥事变之后,他经过西安转至延安,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之后随部队进入山东,成为八路军山东总队司令部组织干事。
他经常在栗修兰所在的村子短暂驻扎,一来二去,两人结缘,并经组织批准成婚。从此,栗修兰便跟随部队转战山东各地,两人始终在为革命事业奔波。
抗战胜利后,一家人的生活才有了盼头。杨启哲曾任山东经济学院(现山东财经大学)副院长,而栗修兰在学校图书馆工作,至1982年离休。
家里还摆着一张老照片,栗修兰夫妇和4个孩子。来访者感慨:“这照片,跟《父母爱情》里的场景多像。”
栗修兰每天都看《齐鲁晚报》
如今,99岁的栗修兰,日子过得简单而充实。每天清晨,她都会等待信箱里的《齐鲁晚报》。杨渤海说:“母亲每天都看《齐鲁晚报》,通过报纸了解外面的世界和时代的变化。”
“我妈这辈子心大,经历了战火纷争和大风大浪,什么事儿不往心里去。”杨渤海说,这或许就是母亲的长寿秘诀。
八十年硝烟散尽。杨渤海说:“我父母都是参加过革命的人,他们不惜牺牲性命,随时可能掉脑袋。他们敢于革命,都是真正的英雄。我觉得他们都值得尊敬,应该把他们身上的精神传承下去。”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无数像栗修兰一样的妇女勇敢地站出来。她们的故事,早已融入历史年轮。
评论 评论 微信扫码 立即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