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巩悦悦 实习生 白应婵 策划整理
编者按:山东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携手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面向山东省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发起 “照亮我的那本书”主题征集活动,旨在通过真实动人的阅读故事,展现书籍在教育中的深远力量,传递阅读带来的成长与蜕变。(征稿及教育线索提供邮箱:qlwbyddx@126.com。)
文|山东省曹县古营集镇秦庄小学教师 杨舒
初遇《正面管教》这本书时,我正困在管教孩子的迷雾里。面对哭闹的小家伙,既舍不得厉声呵斥伤了他的心,又怕一味迁就惯坏了性子。身为教师兼家长,我总在严厉管教与放任自流的两极间摇摆,心底始终萦绕着一个困惑:怎样才能在守住教育权威的同时,真正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
正犯愁时,桌角那本新购的书,封面上“如何不惩罚、不娇纵地有效管教孩子”一行字突然撞入眼帘,像漫漫长夜里亮起一盏灯。原来教育还有这样的路径,或许这就是解开我困局的钥匙。带着这份期待,我踏上了阅读与实践的旅程,我不断反思过往教育中的误区,也愈发清晰地看到科学教育之路的方向,收获诸多深刻感悟。它让我明白,教育不是简单的命令与服从,而是一场充满爱、尊重与智慧的旅程。
和善与坚定:打破传统困境
简·尼尔森在书中反复强调的“和善而坚定”,最初在我看来像一句矛盾的口号。以往面对孩子的错误,我们似乎早已习惯“非此即彼”的模式:要么板起面孔用“再不听话就罚站”树立权威,要么在哭闹中妥协用“好好好,买给你”换取安宁。但《正面管教》用阿德勒心理学的视角揭示:这两种方式都是对“尊重”的背离——前者把孩子当成“需要驯服的对象”,后者把孩子宠成“需要讨好的中心”。真正的教育,该建立在平等的人格基础上。
有次,我五岁的儿子在超市因不给买玩具大发脾气,按照以往的做法,要么是严厉呵斥,要么是无奈妥协。而这次,我试着蹲下身与他平视,先承认他的失望:“妈妈知道你特别想要那个机器人,没买到肯定很难受。”再坚定表明原则:“但我们今天的计划是买水果,玩具要等下次约定好再买。”
出乎意料的是,他的哭声渐渐小了,最后拉着我的手说:“那下次能写在纸上记着吗?”这让我真切体会到,“和善”是接纳情绪,“坚定”是守住原则,两者并行,才是给孩子最踏实的安全感。
“赢得”孩子:从权威到共情
“赢得孩子,而非赢了孩子”,短短几字,道破教育本质。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我们常常认为孩子是需要被管教的对象,而我们作为成年人,理所当然地处于一种权威的地位。于是用权威迫使孩子服从“赢了孩子”,可换来的是孩子口服心不服,甚至滋生逆反。然而,《正面管教》却告诉我们,孩子和成年人一样,是具有独立人格和尊严的个体。我们应该通过理解、共情,让孩子打心底接纳引导,从而“赢得孩子”。
于是我尝试着去实践这一理念,比如,当孩子犯错误时,我不会再像以前那样直接批评和指责,而是会蹲下来,用平等的语气和他们交流,询问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让他们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这种方式,我发现孩子变得更加愿意和我沟通,他们也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这种尊重与平等的交流,不仅拉近了我和孩子之间的距离,也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聚焦解决问题:从纠错到赋能
尼尔森提出的“关注解决方案而非惩罚”,强调了在问题发生时,要关注于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纠结于错误本身。这让我反思自己过去的教育方式,很多时候,我会因为孩子的错误而陷入愤怒和失望,反复强调错误的严重性,却忽略了引导孩子去思考如何弥补错误、避免再犯。
书中倡导的“3R1H”原则,指引我们从“纠错”转向“解决”。过去孩子打碎碗,我会盯着“怎么这么不小心”发火,现在却和他一起想办法:“碎片要怎么扫才不会扎到手?下次拿碗要注意什么?”他提议戴手套清理,还说“以后要两只手端”。这让我明白,惩罚只会让孩子害怕犯错,而引导解决问题,才能教会他们担当。
积极暂停:为情绪按下暂停键
传统教育中,我们常常在孩子犯错时急于纠正,甚至带着情绪去指责,结果往往是孩子产生抵触情绪,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积极暂停”的实践,让我见识了情绪教育的温度。当孩子情绪激动时,让他去一个安静的地方,在这个过程中平复情绪,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以及如何更好地解决问题。它让孩子学会在情绪失控时,给自己一个“暂停键”,而不是盲目地冲动行事。
暑假里,我把书房的一角改造成“冷静角”,放上儿子喜欢的绘本和玩具。有天他因为搭不好乐高大哭,我没有像往常一样说“别哭了”,而是指了指冷静角:“妈妈知道你现在很着急,要不先去那里坐一会儿,等平静了我们再一起搭?”五分钟后他出来,眼睛红红的却带着办法:“妈妈,我们先看说明书吧。”原来“积极”的核心,是告诉孩子“情绪被接纳,且你有能力处理它”。就像书中说的:“我们要教孩子的不是‘不准哭’,而是‘怎么哭完之后重新站起来’。”
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孩子,也适用于我们成年人自己。当我们能够学会在情绪激动时暂停一下,冷静思考,我们就能更加理性地去面对问题。
共同修行:与孩子双向成长
读《正面管教》的过程,更像一场漫长的自我审视。书中反复强调:“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要成为那样的人。”我们要求孩子控制情绪,自己却在他们犯错时大喊大叫;希望孩子学会合作,自己却用命令代替沟通。
有天晚上,儿子指着我扔在沙发上的外套说:“妈妈,你说过东西要归位。”那一刻脸颊发烫——我们总在要求孩子“听话”,却忘了自己才是第一个需要“修行”的人。这也让我明白正面管教不仅是一种教育方法,更是对我们成人自身行为的审视——教育孩子的过程,其实是我们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教育或许从来不该是“对抗”,而是“陪伴着成长”。
这场修行,藏在日常的每个瞬间。家庭会议上,让孩子决定晚餐菜单,他学会了“今天吃蔬菜,明天吃排骨”的规划;散步时聊“今天最棒的事”,培养正向思维。教育不再是课堂上的道理,而是融入生活,在陪伴中自然生长。
回望这一个月的阅读与实践历程,让我深刻感受到《正面管教》是一本值得每个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反复阅读的书,它像位导师,让我们明白教育的真谛:不是控制与服从,而是唤醒孩子内在的自我引导;不是即时矫正行为,而是长期塑造人格。
作为家长与教师,我们不必做权威的指挥家,也不用当包办的保姆,只需做孩子的同行者——用尊重接住情绪,用智慧引导行为,用耐心陪他们在错误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这本书已经读完,但我的正面管教实践才刚刚开始,我期待着与更多的孩子一起,在这场充满爱与智慧的旅程里,慢慢成为更好的自己。
评论 评论 微信扫码 立即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