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露水还在柴胡苗上滚动,王强已经将扶贫方案在村委会的长桌上铺开。阳光透过糊着旧报纸的玻璃窗,在图纸上投下菱形的光斑,正好笼罩着第三页的规划图——药材示范基地的核心区,与当年铁路勘探的7号桩位严丝合缝地重叠。
王强想起半年前在省厅,他手中紧握的《青峦铁路勘探纪要》,封皮边缘微微翘起,宛如一片历经风霜、干枯卷曲的柴胡叶。他翻开最后一页,夹着张背面朝上的发黄照片。照片里,扎麻花辫的姑娘蹲在山坡上挖草药,阳光照得她后脖颈发亮。
"王工,人事处找你!"实习生在门口探头。文强摸了摸额角的疤,那道蜈蚣似的伤痕已经跟着他27年了。这道宛如蜈蚣爬行的伤痕,在阴雨连绵的日子里隐隐作痛,如同窗外飘洒的细雪,虽小却执拗地穿透记忆的屏障。那是个暴雨夜,他抱着柴胡标本摔下山崖时,最后看见的是杏儿递过来的麻绳,还有她腰间晃动的草药荷包。
抽屉最里层不知什么时候卡住了。王强用力一拽,里头三枚生锈的道钉排成三角形。褪色的钢笔字映入眼帘:"7号药田坐标:北纬34°22',东经108°47'——给杏儿的柴胡王"。
人事处的电话在此时响起:"青峦村的扶贫申请已经获得批准,我们是否可以按照既定流程,明天开始执行相关工作?"窗外,第一场雪正压弯老槐树的枯枝。
王强知道,自己申请到青峦村扶贫,实质是对青峦村未竟承诺的履约:通过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实现"铁路让位—服务药田"的历史闭环。
"知道为啥选这儿种药不?"杏儿的锄头柄敲了敲埋在苗床边的道钉,打断了王强的回忆。她翻开那本用麻绳装订的《本草纲目》手抄本,泛黄的夹页里粘着一片枯叶,叶脉已经变成了透明的褐色,"我小时候,野柴胡高及人腰,蔚为壮观。"
村委会的挂钟指向七点半,秒针走动时带着陈旧的"咔嗒"声。王强注意到杏儿数苗子的方式很特别——她每数到第九株就会停顿一下,用稻草扎个结,像在完成某种古老的仪式。
惊蛰的雨从凌晨就开始下,废弃小学操场的积水没过了脚踝。杏儿带着二十多个妇女在雨里分拣柴胡苗,塑料筐在泥水里浮浮沉沉。二傻蹲在箩筐旁,手里攥着的存折被雨水泡软了边角,印刷的金额数字晕染开来。
"这两万块钱,是咱们的养老钱。可是我在电子厂加班挣的,"他的指甲缝里还留着焊锡的痕迹,"要是赔了……"
杏儿把"巾帼合作社"的木牌往泥里插,腐朽的木头遇到阻力,发出令人牙酸的"吱呀"声。木牌上"中草药示范基地"的红漆被雨水冲刷,在泥地上蜿蜒出细小的红色溪流。远处传来老屋瓦片坠落的碎裂声,像是某种陈年旧伤终于崩裂。
王强站在屋檐下,看着雨幕中模糊的人影。他西装口袋里的道钉不知何时滑落出来,钉帽上的"1988"在雨水中显得格外清晰。
雨停时已近黄昏。晒药场上,妇女们开始栽种第一批柴胡苗。杏儿蹲在最前面,小心地将一颗道钉垂直插入泥土,露出约两寸的钉帽。她的动作很慢,像是在完成某种神圣的仪式。
"以后这就是咱们的地界了,"她粗糙的手指轻轻掠过钉帽,岁月的痕迹已将上面的钢印磨砺得熠熠生辉,"道钉埋在哪,药田就种到哪。"
暮色四合时,王强独自走到老槐树下。树皮上的裂缝里,不知何时冒出了几簇嫩绿的柴胡芽,在晚风中轻轻摇曳。他伸手触碰那些新芽,指尖传来细微的颤动,像是触摸到了大地的脉搏。
晒药场的方向传来妇女们的说笑声。在节能灯昏黄的光晕中,杏儿耐心地传授着年轻姑娘们如何绑九转结,稻草在她们手中翻飞,扎成的结扣整齐地挂在晾药架上,像一串串小小的平安符。
王强掏出钢笔,在扶贫方案的最后一页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墨水渗入纸张的细微声响,与远处柴胡苗抽芽的声音奇妙地重合在了一起。
接下来的日子,王强几乎住在了地里。他和杏儿带领留守的村民,按照规划好的方案,整理林地、改良土壤。
"牡丹和芍药喜欢肥沃疏松的土壤,要先施足底肥。"王强挽起袖子,亲自示范如何挖沟、施肥。汗水浸透了他的衬衫,白皙的手臂被晒得通红。
张婶满眼心疼:"王工,您歇会儿吧,这些重活我们干就行。"
"没事,我和大伙儿一起干。"王强随手抹了把汗,继续耐心指导,"丹参的种植密度很关键,株距要保持在30厘米,行距40厘米……"
村里人发现,这个城里来的专家不仅会说,更会做。他不怕脏不怕累,和村民同吃同住,完全没有架子。慢慢地,围观的人多了起来,有些原本持观望态度的村民也开始询问种植中草药的事。
然而,困难比想象中来得更快。就在第一批药苗种下去不久,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袭击了青峦村。
那天夜里,王强被雷声惊醒。雨点像子弹一样砸在屋顶上,窗外电闪雷鸣。他突然想起白天刚种下的牡丹苗,立刻披上雨衣冲了出去。
山坡上,雨水已经汇成小股洪流,冲刷着刚整理好的梯田。王强赶到时,张婶和几个村民已经在奋力抢救药苗。
"王工,这可咋办啊!"张婶带着哭腔喊道,她的衣服全湿透了,头发贴在脸上,手里还死死抓着一把被冲倒的芍药苗。
王强的心如坠冰窖。他毫不犹豫地冲进瓢泼大雨中,与众人并肩作战,用沙袋筑起防线,奋力挖掘排水沟,然而暴雨如注,他们的汗水与努力似乎在这浩渺的雨幕中显得渺小而无助。
天亮时分,雨终于停了。王强站在泥泞的田埂上,看着被冲得七零八落的药苗,眼眶发热。半年的心血,村民的希望,就这样被一场暴雨摧毁了大半。
"都怪我,考虑不周全……"他喃喃自语,声音哽咽。
"不怪你。"杏儿拍拍她的肩膀,"天灾人祸,谁也料不到。"
二傻不知何时也来到了地里,他看着一片狼藉的梯田,叹了口气:"我早说过,这事儿成不了。"
王强缓缓抬起头,任由雨水和泪水交织着划过脸颊。那一刻,他心中闪过一丝退缩的念头,渴望逃离这苦难,重返城市中那温暖而安逸的办公室。但当他看到村民期待的眼神,那股倔强劲又上来了。
"不,我们重来。"他擦干眼泪,"先把梯田加固好,排水系统做完善,然后再补种。"
二傻摇摇头走了。但让王强意外的是,第二天一早,村里来了十几个青壮年,都是听说家里受灾赶回来的打工者。
经过重新规划的药田梯次排列,错落有致,排水沟纵横交错。花开时节,从山脚往上看,层层梯田像一条绿色的丝带缠绕在山间。最下层是盛开的牡丹和芍药,粉白相间;中间层丹参开着紫色的小花,桔梗的蓝铃铛在风中摇曳;最上层的金银花则是爬满了支架,香气扑鼻、浓淡相宜。
王强草帽遮阳,耐心指导村民为柴胡除尽杂草。日晒雨淋下,他的皮肤愈发黝黑,双手布满厚茧,然而精神焕发,远胜于初至之时。
"王工!王工!"张婶的小孙子气喘吁吁地跑上山,"村里来了好多人,说是要买咱们的药!"文强赶紧下山,看到村委会前停着几辆陌生的汽车。合作社主任兴奋地迎上来:"省药材公司的,看到网上发的照片,特意来考察!"
带队的是一位姓陈的经理,他仔细查看了田里的中草药,连连点头:"品质非常好,尤其是这丹参,丹参酮含量比普通种植的高出30%。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林下种植模拟了中药材的野生环境,加上采用了科学的间作套种模式,不同药材之间形成了良性生态循环。"王强解释道,"比如牡丹和芍药套种可以互相促进生长,金银花能够吸引益虫控制害虫……"
陈经理闻言,当即拍板决定签订长期收购合同,并提出收购价格将高于市场价20%。消息传开,整个村子沸腾了。
那天晚上,村委会破天荒地买了鞭炮庆祝。二傻端着酒杯走到王强面前,有些不好意思:"我有眼不识泰山,之前多有得罪,这杯酒我敬您。"
王强笑着接过酒杯:"咱们都是为了村子好。接下来我还想跟你商量个事——发展民宿旅游。"
"旅游?"二傻瞪大了眼睛,"这穷乡僻壤的,谁来啊?"
"你看,"王强指着远处的梯田,"春夏有花,秋天有果,冬天雪景。再加上咱们的中草药种植基地,可以开发药膳、药浴等特色体验。村里那些闲置的石屋改造一下,就是很有特色的民宿。"
二傻半信半疑,然而鉴于中草药项目的成功,他终是点了头:"你全权处理吧,有何需要,我随时配合。"
暮春的山风裹挟着泥土气息,杏儿正站在木梯上,手持竹夹小心翼翼地摘取门楣上的野蜂巢。阳光透过老槐树的枝叶,在她身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当心蜇着!"王强忍不住喊道。
杏儿闻声回头,酒窝在晒得微红的脸上若隐若现。她灵巧地跳下梯子,将蜂巢浸入窗台的粗陶罐里。"蜂毒治风湿最好,"她擦着汗说,"城里人花大价钱,都买不到这样的新鲜货。”
卫生室里的情形让王强心头一紧。三排药柜空了大半,听诊器的胶管缠着医用胶布。最引人注目的是墙上那幅手绘的《青峦村草药分布图》,泛黄的牛皮纸上用朱砂标注着密密麻麻的采药点:七叶莲—后山崖壁,半夏—溪东湿地……
"这里的草木,变成了药材……""漫山遍野都是,"杏儿抓了把晒干的柴胡扔进搪瓷缸,沸水冲下去的瞬间,苦涩中带着清甜的香气弥漫开来,"去年冬天大雪封山,张婶的孙子高烧41度,就是靠这个退的烧。"
窗外的山风突然变得急促,吹得卫生室的木窗棂嘎吱作响。王强望着远处层叠的梯田,一个模糊的念头在心底萌芽。
六月的烈日炙烤着青峦村的梯田。王强蹲在杏树林下,指尖捻着刚挖出的丹参根须,这种有着2000年历史的植物,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根部不仅作为中药材,还因其丰富的化学成分和显著的药理作用而备受关注。淡紫色的花朵在风中摇曳,将斑驳的光影投在她汗湿的后背上。
"王工!"杏儿的声音从田埂传来。她挎着藤编药篓,白大褂下摆沾着一些泥点,"后山的金银花开了,我采了些给卫生室备用。"
王强正要回应,一阵引擎声打断了她。镇卫生院的救护车扬起尘土,停在田边。刘医生跳下车,崭新的皮鞋立刻陷进松软的泥土里。
"又在搞这些土方子?"他晃着手中的《临床用药指南》,"2016年了,还指望草药治病?"
杏儿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药篓边缘,那里刻着一道道深浅不一的划痕——每治好一个病人,她就刻上一笔。月光般的银辉在她眼底流转:"刘医生,上个月老周叔心绞痛发作,您的硝酸甘油送晚了半小时,是我的速效救心丸……"
"那不过是巧合罢了!"刘医生脸颊泛红,"现代医学,讲究的是循证……"
闷雷般的轰鸣突然从远山传来。王强抬头望去,天际线处黑云翻涌。
卫生室里灯火通明。老周叔躺在诊疗床上,面色灰白。杏儿手持三棱针,银针在她指间翻飞如蝶,正对着老人耳后的翳风穴刺下。艾绒燃烧的青烟在室内盘旋,与窗外的暴雨形成奇异的对峙。
"急性脑梗,"杏儿头也不抬,"得先醒神。"她从药箱底层取出一个锦囊,倒出一颗蜡封的药丸。安宫牛黄丸——王强认出这是20世纪90年代的老药,如今有价无市。
"你去救药苗,"杏儿咬开蜡封,"这里交给我。"
窗外飘起今冬第一场雪,梯田里的药苗早已覆上薄霜。杏儿默不作声地走到书架前,取下泛黄的《青峦地方药志》。书页翻动的沙沙声里,轻声念道:"丹参采制宜三霜,初霜定形,再霜增味,三霜成性'……"
一周后,经霜三次的丹参检测报告让所有人瞠目——丹参酮含量反超标准1.2%,更检测出三种未被录入药典的活性成分。杏儿捻着新制的药丸,阳光透过窗纸在她指尖跳跃:"西药看成分百分比,中药讲的是天地人和。你们说的'无效成分',恰恰是解丹毒的引子。"
王强凝视着她宁静的侧颜,脑海中突然浮现出暴雨之夜,杏儿为老周叔施针的情景,银针在闪电的映照下,宛如一道金色的流光划过夜空。
春风拂过青峦村时,卫生室门前的木牌换了新的招牌。"青峦村中医药体验基地"几个楷体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躺稳了,这叫'药汽浴'。"杏儿调整着自制蒸汽柜的阀门,林下精心种植的艾叶与透骨草,在铜壶中欢快地翻滚,散发出阵阵药香。上海来的李女士刚躺下五分钟就惊呼:"我这老寒腿……好像泡在温泉里!"
二傻趁机推销药枕:"里头是咱村的野菊配合欢皮,助眠……"
喇叭声打断了他的话。县中医院的专车送来块鎏金铜牌:"中医药文化传承示范点"。王强与杏儿将铜牌稳稳地挂在《草药分布图》旁。此时,一缕阳光恰好洒在窗台上的蜂毒陶罐上,表面折射出迷人的琥珀色光斑,熠熠生辉。
傍晚,王强在扶贫日志上写下最后一段:"2017年9月30日,青峦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但这只是开始,共同富裕的路还很长。今日成功签订首份外贸合同,德国一家知名药企订购了10公斤的蜂毒萃取物,其单价之高,甚至超过了黄金。"
合上日志时,他听见杏儿在院子里哼着古老的采药歌谣。暮色中,新栽的药用玫瑰在梯田里抽出嫩芽,山风裹挟着药香,温柔地掠过每个角落。
月光像一层银纱,轻轻覆盖在青峦村的晒药场上。王强蹲在场地边缘,手指抚过地面上那些经年累月形成的凹痕。这些深浅不一的坑洼,是村民们世代晾晒药材留下的印记。
笔记本摊开在膝头,最新一页写着:"建议保留晒药场凹痕作触发点,接入1988年药材种植影像"。钢笔的墨水在月光下泛着幽蓝的光。
"王工,这么晚还不休息?"
王强缓缓抬头,视线越过斑驳的地面,落在了晒药场另一端的杏儿身上。她身着洁白的大褂,在月光的映衬下,宛如一位降临凡间的仙子。手中紧握的陶罐,罐口轻吐着袅袅白气,如同仙境中的云雾。
"在仔细考察这片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场地。"王强缓缓站起身,轻轻拍去裤子上的尘土,眼神坚定地说,"这些陶罐,是岁月的见证,应当被妥善保留。"
杏儿走近几步,陶罐里的药香愈发浓郁。"我爷爷说,50年代全村人在这里晒药,场面可壮观了。"
远处传来自动喷淋系统的声响,新培育的柴胡苗床正在接受夜间灌溉。水雾飘散在月光中,像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
王强从包里取出一条红绸带,系在场边那棵老梨树的枝丫上。"做个标记,"他解释道,"这棵树可以成为凹痕的定位点。"
杏儿眨了眨眼,月光在她睫毛上投下细碎的影子。"你们城里人就是花样多,"她轻笑,"我们晒药从来只用看天气。"
"老乡,这排老宅能改民宿。"王强展开村庄规划图,钢笔尖在"特等药材种植区"几个红字上打了个圈。
杏儿抓起一把混合着草茎的灰浆,啪地拍在斑驳的墙面上:"您看,光绪年间的老房子,我掺了点尼龙绳增加韧性——就像咱这民宿,老屋装新魂。"
阳光透过天井,照在两人之间的地面上。王强蹲下身,用手指捻了捻未干的灰浆。细小的植物纤维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像是嵌在时光里的金线。
"这面墙,"杏儿指着西侧的山墙,"里面夹着三层药草,最老的是我太奶奶放的艾叶,到现在还能驱虫。"
王强的钢笔在地图上快速勾画:"我们可以保留这些特色,同时加入现代元素。"他翻到笔记本某一页,上面画着个奇怪的符号——晒药场中生长出一株柴胡。
"这是……"
"民宿LOGO的草图。"王强抬头,看见杏儿眼中闪过一丝惊讶。
杏儿突然拍了下桌子:"咱把每间房都变成药匣子!"她的声音在空荡的老宅里回荡,"柴胡房挂标本,黄芩房糊药书,丹参房摆铜药碾……"
王强静静地在那神秘的符号边缘勾勒了几笔,一朵娇小的柴胡花仿佛自晒药场中绽放而出,栩栩如生。
会议室里弥漫着板蓝根冲剂的气味。王强的激光笔在投影幕上划出红线:"五感疗愈系统在丹参房得到应用,通过智能床垫调节药香浓度,以适应住客心率的变化,从而提供个性化的疗愈体验。"
"那这间呢?"杏儿指向模型角落的茶室,从药箱里掏出一块奇特的板材,"你们城里人的科技可做不出这个。"
板材表面布满植物纤维的纹路,散发着淡淡的药香。这是用制药厂废弃的药渣压制而成的建筑材料。
"药渣建材?"王强接过板材,轻轻敲了敲,发出沉闷的声响。
"三百年老房子改良的,"杏儿骄傲地说,"比水泥透气,比实木隔音,还能调节室内湿度。"
村委会干部们交头接耳。张三五皱着眉头:"这玩意儿结实吗?别到时候……"
"光绪年间的药铺都用这个,"杏儿打断他,"我太爷爷的医书里写着配方。"
王强突然站起身:"我们可以做个测试。"他从包里拿出个小型检测仪,"测一下承重和透气性。"
会议室的门突然被推开。二傻气喘吁吁地跑进来:"不好了!县里说特等药材种植区要重新规划……"
"根据2002年的土地档案,这片土地依法应登记为县药材公司的土地使用权。"如今是镇长的贾振国把文件拍在桌上,公章鲜红如血。
王强站在老宅的屋檐下,看着停工的建筑队。工人们懒散地蹲在斑驳的院墙边,吞吐着烟雾,烟头在青石板上星星点点,宛如夜色中的微弱灯火。
"康熙年间的《青峦县志》有记载,"杏儿说,递来一杯浮着菊花的茶,"特等药材区是御赐给我们村种贡药的。"
深夜的档案室,紫外线灯照在发黄的地契上。杏儿小心翼翼地翻阅着那本古老族谱,每一页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当晨光透过窗棂时,他们找到了关键证据——1905年的地契副本,明确标注着特等药材区的范围。
反腐败的风吹遍沂蒙山区的角角落落。王强的老上级林副厅长、同村的市政协李副主席相继落马。于是,一些捕风捉影的人开始反映,说王强绝对也脱不了干系。毕竟在这个关系错综复杂的小圈子里,谁能保证和他们没有一点牵连呢?当王强被传唤的那天,村民们自发地围成了人墙。他们沉默着,像柴胡田的植株一样安静。大家的心里都充满了疑惑和担忧,王强,这个带领大家脱贫致富的干部,真的会和那些腐败分子同流合污吗?
苗婶,这位七十三岁的老人,得知王强被传唤的消息后,心急如焚。她连夜赶制了一面锦旗,皴裂的手指勾住了红绸,那“干干净净做事 清清白白为官”的金字在昏暗的灯光下闪烁着。针脚歪斜处沾着碘附痕迹,昨夜穿针时扎破的手指渗了血,但她顾不上疼痛,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要为王强证明。她知道,王强是个一心扶贫的好干部,是带领大家走向富裕的引路人。
合作社主任也展开了另一面旗,上面写着“山的脊梁 山的风骨”。落款处“金太阳合作社全体社员”的墨迹未干,最下方按着一个小小的蜂蜜指纹。那是养蜂人的印记,他去年为护林场和贾振国手下的人打架,被行政拘留过。但他心里清楚,王强是为了大家好,是值得他们信任和支持的人。
调查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2019年到2023年的柴胡销售记录……”纪委的年轻干部突然抬头,账本上密密麻麻的数字像未愈的伤口。这些数字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王强没有作声,只是推开吱呀作响的窗户。晨雾中,万亩柴胡田的绿浪正漫过山脊,光伏矩阵在朝阳下折射出钻石般的光芒。这是用真正干净的补贴款建的生态基地,每块太阳能板都带着省农科院的追溯二维码,每一个细节都证明着王强的清白和努力。
纪委干部翻开的账本里,还夹着一张泛黄的育苗记录。上面记载着王强为救濒死柴胡苗,自掏腰包买的生物制剂批号。那一笔笔的支出,是王强对这片土地和村民的深情厚谊。他把自己的心血和汗水都倾注在了这片柴胡田里,只为了让村民们过上好日子。
在隧道口青石浮雕的《爱莲说》金箔下,工匠特意保留了开采时的裂纹。这些纹路在“濯清涟而不妖”处汇聚成柴胡叶脉的形状,仿佛是大自然和文强心灵的呼应。废弃防汛仓库改造的提炼车间里,蒸馏设备接管了原来藏茅台酒窖的恒温系统。省农科院专家发现,这套“违规建设”的温控系统,竟完美符合药材加工标准。王强总是能在困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他的智慧和勇气,就像这深山里的柴胡,坚韧而又充满生机。
纪委办案干部带队来考察,他的越野车前窗,特意摆着那面“山的脊梁 山的风骨”锦旗。“听说贾振国的减刑申请被驳回了?”王强笑而不答。远处高铁惊起的山雀掠过柴胡田,飞进万亩杏林,落进药草丛里。那轻盈的身影,仿佛是自由和希望的象征。
“莫伸手,伸手必被捉;清正廉洁,自始至终。”那位纪委干部深有感触地说,“还是保持山的风骨瓷实!”王强点点头。他知道,自己的使命远远还没有结束。这片土地上的柴胡田还需要他的呵护,村民们的生活还需要他继续带领大家改善。
此后的日子里,王强依旧忙碌在田间地头。他和村民们一起精心照料着柴胡田,看着那一片片翠绿的柴胡在阳光下茁壮成长,他的心里充满了喜悦。光伏矩阵在阳光下闪耀着,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省农科院的专家们也经常来到这里,和王强一起研究柴胡的种植和加工技术,不断提高药材的品质和产量。
国家电网特高压线路经过青峦村西,并投入使用。那高耸的铁塔,如同钢铁的巨人,矗立在村子的周围。施工的时候,村民们都好奇地围在一旁观看,他们看着工人们忙碌的身影,心中充满了期待。当电力接通的那一刻,整个村子沸腾了。原本昏暗的村子变得灯火通明,家家户户的灯光如同繁星点点,照亮了村民们的生活。
连接旅游专线与高铁站的高架桥正式通车。这座高架桥宛如一条巨龙,横跨在山间。它的建成,不仅缩短了青峦村与外界的距离,也为村子带来了新的希望。旅游大巴一辆接一辆地驶过,游客们的欢声笑语打破了村子的宁静。
投资81.18亿元的抽水蓄能电站项目,1号机组座环蜗壳正在组装。施工现场一片繁忙的景象,机器的轰鸣声、工人们的号子声交织在一起,谱写着盛世华章。这个项目不仅为国家的能源事业做出贡献,也为青峦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村民们不再需要背井离乡去打工,在家门口就能有稳定的收入。村里的年轻人寻到了商机,纷纷开起了农家乐、民宿。农家乐里,摆放着各种农家特色美食,吸引了很多游客。他们每天都忙得不亦乐乎,脸上却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以前在外面打工,虽然能挣点钱,但总是想家。现在好了,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还能照顾家人。”
杏儿在晒药场新栽的柴胡苗已经抽芽。自动喷淋系统启动时,水雾中渐渐显现出1988年与2016年的两位王工程师的身影,他们仿佛穿越时空,在测量着同一株药材的成长高度。
立夏的阳光斜穿过民宿蓝染纱帘,在黄芩汁浸染的土布墙面上洒下铜钱大小的光斑。杏儿跪坐在三号客房的蒲团上,指尖正在AR投影仪的触控板上滑动。悬浮于仿古药柜之上的全息图像闪烁着不稳定的光芒,一株虚拟的柴胡正模拟着生长的过程,但其根须部位却布满了像素化的马赛克。
"又卡顿了?"二傻的脑袋从门框边探出来,手里的平板电脑贴满了"中药材电商培训"的便签。他刚想凑近,怀里的老母鸡突然扑棱翅膀,羽毛扫过投影仪红外传感器,全息图顿时碎成光点。
杏儿抓起捣药杵敲了敲设备外壳:"这玩意儿比晒柴胡还娇气!"杵尖磕碰的闷响惊醒了墙角药渣压合板里沉睡的菌丝,几簇银耳苗从板材缝隙悄悄探出头。
"茯苓房"的获奖通知到了。二傻冲进厨房时,杏儿正用铜铲翻动蜂蜡块,黏稠的金黄色液体在陶锅里咕嘟冒泡。
民宿的电子屏跳动着最新数据:接待游客2176人次,药枕销售额总计达到83万元。杏儿蹲在晒药场清点订单,黄芩染的围裙兜里塞满晒干的迷迭香——城里人说这是"助眠圣品",其实村里一直拿来喂猪。
当游客用手机扫描底座道钉时,本该播放施工视频的程序,却总跳转到杏儿教村民种柴胡的模糊录像。这一切,都无人知晓,是王强私下里的小把戏,正如那三粒柴胡种子,悄悄藏在模型的聚氨酯填充物中,默默汲取着养分,缓缓地、不为人知地发芽生长。民宿启示录刻在药柜背面:"所有的未来,都从历史的根须里发芽。"
杏儿不知何时站在了王强身后,手里捧着那个陶罐。罐中的新芽与柴胡幼苗一模一样。"柴胡娇贵又顽强……"她轻声说,指尖划过民宿的LOGO标志。晒药场边的广播突然响起,是村里老人唱的采药古调。程序里的历史影像与现实中的药草芬芳交融在一起。
王强翻开笔记本,郑重写下:"时间在这里形成回环——陶罐是印记,柴胡是信使,而人,是故事的见证者。"
"王工,"张三五走过来,手里拿着一份文件,"上边决定把你调回去,说是另有任用。"
王强愣了一下:"这么快?村里的民宿才刚起步,中草药种植也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大家也都舍不得你走。"张三五叹了口气,"但你的任期确实到了。"
消息传开,村民们纷纷来到村委会挽留。张婶甚至抹起了眼泪:"王工,你不能走啊,你走了我们怎么办?"
王强心里暖暖的,这三年来,他早已把青峦村当成了第二个家,正如他在其他村庄所做的那样,用实际行动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看着村民们真挚的眼神,他做出了决定。
"我向组织申请继续留任。"他微笑着说,"青峦村的扶贫工作还没完成,我不能半途而废。"
欢呼声中,张三五挤到前面,手里捧着一盆盛开的牡丹:"王工,这是我们全村人一起培育的'青峦红'牡丹,送给你。你就像这牡丹一样,在我们这穷山沟里扎下了根,开出了最美的花。"
王强接过花盆,轻轻嗅着那浓郁而醉人的香气,仿佛能从中感受到村民们无尽的感激与期待。这是汗水的味道,是坚持的味道,是希望的味道。
他深深地知道,青峦村的明天,会像这牡丹一样,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评论 评论 微信扫码 立即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