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轻的王世贞意气风发地踏上济宁的土地。
彼时的他怀揣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登上太白楼极目远眺,心潮澎湃间挥笔写下《登太白楼》:“昔闻李供奉,长啸独登楼。此地一垂顾,高名百代留。白云海色曙,明月天门秋。欲觅重来者,潺湲济水流。”诗句里既有对诗仙李白的敬仰,又隐隐透露出渴望在文坛崭露头角的雄心。
当时的济宁,运河水悠悠流淌,见证了这位日后在明代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青年才俊的初次到访,却未曾料到,此地将成为他此后人生诸多故事的重要舞台。
文|王伟
明嘉靖、隆庆年间,王世贞先后结识几位志同道合者,他与李攀龙、徐中行、谢榛、宗臣、梁有誉、吴国伦等人以诗会友,倡导文学复古运动,“后七子”文学团体悄然形成,在明代文坛掀起强劲浪潮。他们的诗篇唱和,既是文学创作的交流,更是心灵的契合。
李攀龙作为“后七子”核心人物之一,与王世贞情谊深厚。
隆庆二年(1568),王世贞赶往济宁拜见在此小住的徐阶,李攀龙闻讯也想同往,却因行动稍缓,追之不及,只能赋诗抒发未能与友人同见前辈的怅惘。
即便后来二人在文坛地位竞争中渐生龃龉,王世贞仍在李攀龙离世后,将其诗文结集三十卷刻印行世,又亲自点校遴选重新刊行,并在万历二年(1574)进京赴任途中亲自送到李家,还多次写下感怀诗文,关照其后代与门人,足见对这份友情的珍视。
济宁因独特地理位置成为大运河重要枢纽,往来商贾云集,文人墨客多在此停留。刚从内阁首辅位置致仕的大学士徐阶,便于隆庆二年在济宁小住。
这一年,王世贞获任河南提刑按察司副使,赴任途中一直以身体原因上奏辞任,听闻徐阶在济宁,深知这是难得的请教机会,而他当时在仕途与文学追求上有诸多困惑,于是从徐州登岸,马不停蹄赶往济宁,一路风尘仆仆,心中满是相见的期待。
见到徐阶后,王世贞与之促膝长谈。徐阶以丰富阅历和深邃见解,为他在文学与人生道路上指点迷津,让他如沐春风,心中困惑渐渐消散。然而,就在此时,朝廷批准了他的辞呈,这消息如晴天霹雳,让他陷入两难。
八月十五团圆之日,他不得不辞别好友徐中行。济宁池亭边,月色如水,王世贞满怀愁绪,赋诗《八月十五夜济宁池亭别子与》,诗中满是对友人的不舍与对未来的迷茫。
辞别徐中行后,王世贞怀着复杂心情顺运河南下。可命运弄人,仅两天后,朝廷又撤回辞官批准,命他继续赴大名任职。
按船程推算,此时他刚到微山夏镇。这个因漕运新渠开凿而新兴的城镇,正散发着蓬勃生机。
这是王世贞第一次来到夏镇,却以如此戏剧性的方式开启初识之旅。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万历二年(1574),这是王世贞仕途大进之年,却也与当朝首辅张居正产生隔阂。
是年春,正在老家太仓丁忧的王世贞被任命为太仆寺卿,他抱病迟迟难赴任,经朝廷和友人反复催促才起身沿运河北上,这恰好给了他促成运河《水程图》完成的绝佳机会。
王世贞长久以来就有留下一部运河图像史的心愿。他深知京杭大运河贯通南北,连接无数城镇乡村,沿岸风土人情、山川美景都值得永久记录,希望通过绘画让后人领略大运河的无限魅力,实现“卧游”之愿,足不出户便能在卧榻上翻看、欣赏运河风光。
一开始,他请来文徵明的弟子钱谷作画,钱谷尤擅山水。王世贞在《钱叔宝纪行图》中提到:“去年春二月,入领太仆,友人钱叔宝以绘事妙天下,为余图,自吾家小祗园而起至广陵,得三十二帧。”
但在他看来,钱谷虽技艺精湛,却不愿远至五百里以外做实景写生,于是,绘画任务交给了钱谷的弟子张复。
张复年轻有活力,对实地写生充满热情,他跟随王世贞踏上旅程,一路悉心观察。
船行至夏镇时,眼前景象让二人都大为震撼。
夏镇因漕运新渠开通变得热闹非凡,运河两岸商铺林立,酒肆茶坊招牌在微风中摇曳,吆喝声、谈笑声交织,船只穿梭其间,既有运粮漕船,也有载着各地货物的商船,远处山峦连绵,与天空相映,偶尔飘过的白云为画面添了几分灵动。
王世贞凭借深厚文学素养和敏锐观察力,对《水程图》中夏镇一幅提出诸多指导意见。
他告诉张复,要着重表现夏镇的繁华热闹,凸显因运河而生的独特韵味,描绘建筑需注意细节,展现不同风格特点;画人物要捕捉神态、动作,体现生活气息。
张复认真聆听后挥毫泼墨,将夏镇的热闹繁华栩栩如生呈现在画纸上。画中运河水波光粼粼,笔触细腻展现水流动态;两岸行人熙熙攘攘,或搬运货物,或交谈买卖,或悠闲散步;远处山峦用墨色皴染,层次分明,与近处城镇形成鲜明对比,好一幅生机勃勃的运河城镇图。
王世贞心中感慨万千,即兴赋诗《夏镇》:“一片云飞护夏阳,人传帝子大风乡。波分沂泗争大堑,沟号胭脂带汉妆。碧树断香销艳舞,青村含景入斜阳。年年飞挽趋京洛,王气犹经水一方。”诗中不仅描绘了夏镇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更透露出对这片土地的独特感受。
张复完成五十幅画作后,王世贞又拿给钱谷进行润色,使师徒二人笔墨风格更为相近,最终合成一册《水程图》。
在济宁,与王世贞有千丝万缕联系的还有潘季驯。这位水利史上的名人曾四次担任河道总督,在济宁先后任职长达二十七年。他与王世贞既是儿女亲家,又是诗词唱和的文友,更是政治上相互支持的朋友。
他们常以运河为主题诗词唱和,潘季驯从水利工程角度讲述运河变迁与治理艰辛,王世贞则从文学视角描绘运河风光与两岸生活百态,他们的诗歌唱和中既有对现实的关注,又有对彼此才华的赞赏。
万历二十年(1592),七十一岁的潘季驯致仕还乡。离开济宁前夕,他终于有机会登临太白楼。这座承载无数文人墨客情怀的楼阁,在他眼中有着别样意义。
他望着楼下悠悠流淌的运河水,回想在济宁的点点滴滴,心中感慨万分,赋诗感慨一生四次驻节的济宁,诗前自序中满是对济宁的深深眷恋:“余于济宁,凡二十有七年,于兹楼未尝一登。今将去矣,而始一至。山川之胜,人物之繁,皆若有以送余行者。盖余之与斯地,其相与之情,有不可解者。”
诗句更是感人肺腑:“供奉城南旧酒楼,名悬天地几千秋。亦知信美非吾土,聊为前贤续胜游。杯酒平分苍岱色,席间遥控大河流。独怜廿载成虚度,才一登临又白头。”诗中回忆在济宁的治水生涯,表达了对这片土地和人们的不舍。
此时王世贞已去世两年,但他们之间结下的情谊,如同运河水一般绵延不绝。
大运河这条流淌千年的黄金水道,不仅连接南北经济,更串联起王世贞、李攀龙、徐中行、徐阶、潘季驯等人的人生轨迹。济宁和夏镇作为运河沿岸重要城镇,见证了他们的喜怒哀乐、文学创作的辉煌、政治生涯的起伏,更见证了彼此间真挚深厚的情谊与悲欢离合。
那些诗篇、画作与故事,随运河水流淌至今,成为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让后人得以领略昔日风采。
(作者为微山县政协常委、山东运河经济文化研究中心常务理事、山东省作协会员)
评论 评论 微信扫码 立即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