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八十年后,抗战的炮声犹有余响。回望那段生灵荼毒、国运飘摇的岁月,英雄的先辈们奋起抗暴,以血肉之躯抵御虎狼之师,守住了民族的尊严和生机。
烈火锻造了最坚硬的骨头,鲜血熔铸了最忠诚的信仰。诞生于烽火中的那些文字,浸透着不容忘却的强大力量。每一次重温旧章,都是对这段伟大历史的庄重回望。
文|杨曙明
大明湖公园正门的马路对过,也就是曲水亭街北首,原来有一栋三层小楼,其主人姓辛名铸九,故而小楼得名辛公馆。辛铸九有个儿子叫辛葭舟,辛葭舟的次女叫辛锐,她是抗日英烈中的巾帼英雄,也是为抗日革命牺牲的济南画家代表。
家世渊源 艺术启蒙
辛锐曾名辛树荷,1918年生于山东省章丘县(现济南市章丘区),早年曾就读于济南正谊中学,多才多艺,尤其是善绘画,工木刻。
辛锐出身名门,祖父辛铸九是一位极为开明的爱国人士,且有胆有识。1923年5月,震惊中外的临城劫车案发生以后,峄县原县知事被撤职,辛铸九临危受命赶赴峄县继任,参与并担负起大案的后续处理责任。劫车案件错综复杂,他居中周旋、调停,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因而颇得各界好评。辛锐10岁那年,跟随时任山东省参议员的祖父辛铸九来到济南,定居在大明湖畔,师从济南名画家黄固源学画。
辛锐的父亲辛葭舟,早在“五四”运动中就开始接受共产主义思想。后因其善于理财,曾任八路军山东纵队贸易局局长。
辛铸九在济南民众教育馆为辛锐举办画展,将义卖所得之款全部捐给了抗日将士和东北的流亡同胞。此次画展使辛树荷“小有名气”,人们知道辛铸九家出了一位颇有才华的“小画家”。
国难当头 投身革命
七七事变后,日寇直驱黄河北岸,威逼济南。是年8月底,辛锐随父亲辛葭舟离开济南,几经辗转,移居滕县桑村镇。日寇占据滕县后,烧杀奸淫,日甚一日。危难时刻,辛氏一家加入了八路军。正是在祖父、父亲的影响下,辛锐与其妹辛树莹(辛颖)、其弟辛曙明一道,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共同战斗在抗日前线。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一家人开始了艰苦的军旅生涯,人不卸甲,马不离鞍,居无常所,食无定时是常有的事。
辛锐参军入伍之后,先是进入山东抗日军政干校学习,结束后被分配到山东省妇女救国联合会担任秘书,其间加入中国共产党。她在工作中身体力行,毫无富家小姐的架子。在宣传女子放足的好处时,她光脚进行宣传。由于她工作认真且又有文化,因而不久又被分派到《大众日报》沂蒙工作团工作。
【辛锐为《大众日报》创刊号创作的毛泽东木刻像】
1939年元旦,中共山东省委机关报《大众日报》创刊,创刊号报头上的毛泽东木刻像就出自她手。辛锐还曾在1940年秋,创作了一幅《我送哥哥去当兵》的宣传画,人物形象生动逼真,颇得好评。自此,辛锐能文、会写、会画、擅长木刻的才能名闻遐迩。
烽火才情 文艺抗战
为了培养辛锐,让她尽快成长,党组织安排她到中共山东分局党校学习。其间,她结识了时任副校长的陈明。而后,两人带着共同的理想和信念走到了一起。婚后第三天,辛锐就回到了中共山东分局筹建的姊妹剧团任团长。
【辛锐(左)和陈明】
1941年3月8日,中共山东省委和山东省妇联在莒南县板泉区沙岭子村召开纪念三八妇女节暨姊妹剧团成立大会。在会上,作为姊妹剧团团长的辛锐,代表剧团接受了山东省妇联授予的锦旗。在担任姊妹剧团团长期间,辛锐既当导演,又是演员,同时还是编剧。她不仅亲自编写剧本,而且还要指导排练节目。她主导演出的话剧《雷雨》《李秀成之死》《血路》等,深受部队欢迎,广受群众好评。同时,她还开办了美术学习班,教授如何写美术字,以及素描、写生等基本知识。
抗战时期的沂蒙山区,生活艰难困苦,辛锐对工作又相当认真,因为没白没黑地工作,加之营养不良,积劳成疾,身体日渐虚弱。为了能让她恢复健康,党组织便把她调到其丈夫陈明身边,让她安心养病,并帮助陈明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辛锐在丈夫陈明身边养病期间,并没有安心静养,而是边养病,边帮助陈明做些诸如誊抄文件、代书文稿、起草通知、回复信函等工作。其间,她还给作战部队仿制过几十份军用地图,让正为缺少地图而发愁的115师首长们颇为惊喜。时任山东纵队司令员的张经武和政委黎玉,为此曾亲自向她颁发嘉奖。张司令员还这样风趣地对辛锐说:“大辛同志,你给部队行军配上了‘向导’,犹如为战士们打仗安上了‘眼睛’。”“大辛”是同志们对辛锐的称呼,“小辛”则是同志们对其妹辛颖的称呼。
陈明是一位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抗战全面爆发后,担任115师政治部宣传部长。他随着师部来到山东之后,任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秘书长兼民政处长。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也就是山东省人民政府的前身,陈明的工作压力之大、之忙碌,无须过多赘述。
血洒沂蒙 壮烈殉国
1941年11月,侵华日军出动五万兵力,对沂蒙山区进行“大扫荡”。辛锐当时已有5个月的身孕,与部分人员隐蔽在大青山的大崮一带,而陈明率60余名机关人员突破敌人防线插入敌后。
11月30日,陈明率领115师警卫连及省战工会部分干部及抗日干校部分学员,在沂水、费县交界的大青山,与日寇遭遇。由于敌众我寡力量悬殊,激战一昼夜后大部分人突出重围,但伤亡惨重。陈明在突围时被日寇包围。最后时刻,为了掩护同志们转移,他在连发数枪打倒多名日寇之后,将最后一颗子弹射进了自己的胸膛,壮烈殉国。
11月30日,也就是陈明牺牲的当天,辛锐在突围时也身负重伤,不仅双腿膝盖受到重创,而且腹部还有枪伤。她曾多次问身边的同志:“陈明现在何处?”同志们一直不忍心把真实情况告诉她。
由于伤势严重,而部队又处在不停地转移当中,为了保证辛锐的安全,部队领导便把她隐藏进一个山洞里,并安排小战士徐兴沛负责她的护理和保卫工作。入洞第二天,天降大雪,地冻天寒。小徐为了辛锐的健康,不顾她的劝阻,悄悄下山,要去搞些吃的东西。三天后,当小徐历尽千辛万苦,背着东西赶回山洞的时候,辛锐已经因为饥饿和伤痛而昏迷。经过一番抢救,辛锐终于苏醒过来。
辛锐的伤势稍有好转后,又回到了战友身边。同年12月17日上午,日寇再次开始了大规模扫荡,辛锐他们在驻地被敌寇包围。情况万分紧急,必须马上转移。四名同志抬着辛锐就要突围转移。刚刚走到村外,便与敌人短兵相接。辛锐见此,大声叫喊着:“放下我,你们赶快突围。”4名同志不忍心这样做,仍然抬着她边打边冲。不料辛锐一跃从担架上滚下来:“你们快走,冲出一个是一个!”这时,敌人已经围上来,狂叫着:“抓活的!抓活的!”辛锐一连扔出两颗手榴弹,敌人倒下数人。突然,一梭子弹飞来,射中辛锐胸部。她强忍着剧痛,背倚山石,怒视敌人。待日军靠近了,她用力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轰”一声巨响。火光浓烟霎时腾起,爆炸声在山峦间久久回响,年仅23岁的辛锐和她未出世的孩子一起为国壮烈捐躯。
辛锐牺牲的次日,乡亲们将她掩埋在牺牲处的鹅头岭东坡。1950年,当地人民政府修建梭庄烈士陵园(今大青山烈士陵园),将辛锐、陈明夫妇的遗骨移入陵园内安葬;1986年又迁葬于临沂华东革命烈士陵园。2014年8月29日,民政部公布首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辛锐、陈明夫妇名列其中。
评论 评论 微信扫码 立即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