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西良
风经过鲁南平原时格外深沉,垄亩间流动着秋日独有的磅礴与酣畅。金浪翻涌至天际,那是玉米在书写大地献给苍穹的诗篇。在这片土地深处,一个关于玉米的奇迹已经成熟——一粒粒籽实舒展成130万吨淀粉的规模宏图,结晶出45万吨麦芽糖浆的清甜,滋养出10万吨蛋白粉的能量,更在张建涛手中,被破译成一串串带着泥土芬芳的创新密码。山东恒仁工贸有限公司的掌舵者,让每一粒卑微的玉米种子,都在新时代的版图中升起了托举千万农户希望的星辰。
1996年深秋,滕州农村信用联社的玻璃门缓缓推开,23岁的张建涛走了出来。同事们不知道,这个总爱翻看《粮食经济》的年轻人,衣袋里揣着一粒决心,即将在辛绪村那个蜷缩的角落里掀起一场农业风暴。
彼时的辛绪村恒仁淀粉厂,年产不足3万吨的车间如同一只沉重疲惫的蜗牛,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泥泞中留下黯淡迟缓的轨迹。
张建涛的笔记本扉页上有一行字,钢笔划破纸页,留下力透纸背的印记:“农业的出路在于工业化,农民的希望在深加工。”这个东郭镇走出的农家子弟,太懂得玉米堆积如山却无人问津的苦涩,太熟悉乡亲们守着“金豆子”却换不来“钱袋子”的窘迫。停薪留职的决定似一枚石子投入水面,击碎了安逸的幻景,也激荡起他重新定义土地的勇气与担当。
脱下挺括的西装,换上朴素的工装,他开始在弥漫发酵气息的车间里以脚步丈量设备的极限。当发现传统湿法工艺将30%玉米精华当作废料排出时,这个爱琢磨的出身农家之子眼中迸发出光亮:“玉米浑身是宝,我们要让每颗籽粒都发光!”喷浆玉米皮化作高蛋白饲料喂饱了牲畜;玉米胚芽在精密仪器中淬炼出澄澈的金色油滴;淀粉废液亦被驯服,重生为滋养微生物的琼浆玉液。十年磨剑,小作坊悄然裂变为占地700亩的产业航母——玉米深加工谱系拓展至12大系列,年吞吐百万吨玉米的巨轮,正式驶向了广阔的市场深蓝。
张建涛这位在农村生活,了解父亲为此企业奋斗的艰辛。他每天骑着一辆老掉牙的自信车,南厂北厂的转悠,每个车间每个岗位他都要看看,询问生产情况,了解生产动向。后来又骑烂了一辆巴陵摩托,现在虽然几个分厂,可他每天身穿工装巡查的习惯依然没有改变。风暴有时会卷走田野的希望——当市场玉米价格剧烈波动,恒仁的订单农户依然能接到高于市价的保护价通知书;当烈日灼烤大地,农技服务队的滴灌设备便悄然出现在地头;即便是玉米秸秆,也被编织进循环经济的蓝图:粉碎还田作肥料、加工为青贮饲料、转化成生物质燃料……“从田间到车间再到餐桌”这一全链条思维,让40万农户在产业链上找到了坚定的生态位置。辛绪村的老农张大爷指着账本的数笑道:“以前种玉米看老天爷眼色,现在公司包技术、包收购,咱只管把地种成‘黄金田’!”
恒仁淀粉王国催生了令人惊叹的产业集群“榕树效应”。100多家粉丝粉条加工企业围绕恒仁拔地而起,簇拥成一条年产值超十亿元的“白色经济带”;养殖户们用玉米蛋白饲料喂养的生猪,在华东市场赢得“鲁南黑猪”的金字招牌;污水处理厂中的沼渣亦不再是被驱逐的废物,而成为有机肥上好的原料。
企业大了,规模不断扩张。张建涛始终不忘父亲创业的艰辛,父亲的办公室依然保持原有的模样。老父亲张学仁那铿锵有力的话刻在他心中:咱是农业大国,围绕粮食做生意搞深加工,虽然利润不会太高,但永远有活干有出路。这句话成为张建涛的座右铭,更是恒仁工贸的立厂之本。恒仁工贸已成为全国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此般以玉米为基石的产业共生,恰似鲁南大地上的都江堰工程,将传统农业的涓涓细流,巧妙疏导汇聚成现代农业的壮阔江河。
不是所有传奇都诞生于喧嚣之中。在恒仁智能化车间的静谧里,威严的机械臂精准抓取玉米投入浸泡罐,光谱分析仪的目光如炬,无声扫描淀粉的纯度秘密——中控大屏上跃动的数据流如同数字精灵,编织出一个精密运转的孪生工厂世界。热电厂内,260吨循环流化床锅炉正张开巨口,将玉米芯转化为汩汩绿色电力,每年节省标煤12万吨,减排的二氧化碳如同默默再造了3万亩森林之肺。
“节能减排不是成本,是通向未来的门票。”张建涛目光炯炯注视40MW发电机组,钢铁丛林仿佛被他的信念照亮。他主导的“绿色制造”革命使吨淀粉综合能耗下降18%,水循环利用率跃升95%,污水排放标准严于国标30%。当同行还在环保风暴中疲于奔命,恒仁已凭绿色认证叩开欧盟大门——中国的玉米淀粉漂洋过海,成为比利时顶级巧克力品牌指定原料。一粒卑微的玉米,从滕州的田野出发,最终在异国的精致橱窗里,闪耀着东方匠心与环保承诺交融的光晕。
研发中心的灯,是辛绪工业园区长夜里最执着的光点。“玉米黄金比例提取法”于此诞生,蛋白回收率问鼎行业巅峰;与江南大学共同孕育的实验室中,玉米赤藓糖醇等健康代糖产品正经历关键蜕变;甚至不起眼的玉米须也未被遗忘,被智慧提炼为降三高的功能性饮品。在张建涛眼中,创新绝非实验室里的孤芳自赏,而是“给每粒玉米找到100种可能”的永不言弃。如今挂满恒仁墙壁的37项国家发明专利,让每吨玉米的身价在科技赋能下骄傲地增长5倍。
走进辛绪村文化广场,阳光下泛着温润光泽。这条由他捐资修筑的水泥路,不仅连接村庄与工厂,更是缠绕交织企业与乡土的情感纽带。从助学纾困到援建养老中心,从慷慨抗疫到灾后援手,张建涛的公益足迹始终沿着玉米种植带的脉络深情延展。但他心中的“善”,更在于恒仁那份与众不同的“造血式”帮扶名单——2600余名员工中,85%来自周围村镇;那份特意为特殊群体预留的32个岗位名单,无声散发着超越利润的乡土情怀与人道温度。
“企业的根系深扎乡土,枝干就该为乡亲遮风挡雨。”这质朴如泥土的商业哲学,默默塑造出恒仁独特的气质风景,也正是作为村党支部书记张建涛一直的追求。车间里,“党员先锋岗”的标识与“创新能手”的锦旗相邻辉映;年度“孝德家庭”评选牵动的人心热度,常常盖过冰冷的业绩指标。现代管理逻辑与传统乡土伦理于此奇妙共生,恰如玉米完成发酵——既保留了大地慷慨的馈赠,又焕射出工业文明独特的光芒。
登临辛绪工业园区的观景台远眺,落日熔金,为玉米加工塔群披上辉煌的盛装。输送带上的“黄金粒”如永不衰竭的河流,注入庞大的生产线,最终幻化为千家万户温暖的炊烟、养殖场蓬勃的生命律动、超市货架上引人垂涎的精致美食。张建涛点亮手机,屏保依旧是那片玉米地。只是画面悄然更新:无人机如音符般穿梭于青纱帐之上,智慧农业云平台在远方静静闪烁,辉映着农民脸上晴空般明朗的笑容。这位从滕州大地泥土深处走出的青年企业家,从未忘却23岁那个秋天的选择——不是逃离土地,而是让脚下的土地,生长出前所未有的丰饶可能与尊严荣光。
风起青萍之末终成浩荡之势,浪涌微澜之间可聚磅礴之力。当乡村振兴的号角以其雄浑之力响彻齐鲁大地,张建涛与他所掌舵的恒仁工贸和辛绪村,正以青春之名续写新时代的“稼穑之歌”。实验室里屏息凝神的沉思,车间中永不疲倦的轰鸣,田垄间精心丈量的脚步,连同那些凝结着智慧与汗水的创新结晶,终将如玉米在静夜中清脆有力的拔节之声——最终汇聚成了农业现代化征途上,一曲无远弗届的磅礴交响。
在这片永恒的希望的田野上,每一粒被珍视、被唤醒、被赋能的玉米种子,都将在辛勤与智慧的浇灌下,迎来属于自己那独一无二的金色黎明。
马西良,山东滕州市人,作家,地方文化学者。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齐鲁晚报》签约作家,枣庄、滕州市华促会理事,古薛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先后在国内报刊发表作品300万字,出版了散文集《眷恋》《沉香》和文化读本多部。守三尺陋室,做一介布衣,写几篇文字,成半个文人。出几部文集、交几位好友,痴迷写作读史,爱好品茶游泳,静观云卷云舒不寂寞,惟愿生活和生命尽可简单干净。
壹点号文昌阁
评论 评论 微信扫码 立即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