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微信扫码 立即下载

微信扫码 立即下载

2

考上清华奖励100万元,如此炒作当休矣

洋葱快评 08-12

近日,广西贵港一女生考上清华大学,高中奖励其100万元奖学金,引发关注。该校工作人员表示情况属实,奖学金金额依据毕业生录取大学的全国排名而定。记者注意到,该校2022年高考升学奖励措施类别中,考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大学,奖学金30万-50万元/人,考取其他一本大学并就读的3000元/人。

当百万重奖与名校录取紧密捆绑,这面“奖优”旗帜上赫然映照出的,是一道刺目的教育价值裂痕。

考上清华奖励100万,考上一本大学奖励3000元,清北录取者与普通一本学生之间的奖励差距竟然如此悬殊。这背后依然是名校情结作祟,是将高校排行榜单奉为评判学生成就的唯一圭臬。在这样的价值标尺之下,教育成果被粗暴简化为一张录取通知书的含金量。当奖励的天平如此倾斜,那些未能踏入金字塔尖却同样倾注汗水、展现不凡特质的学生,其价值难道不该在制度中得到应有的珍视与尊重?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奖励机制可能加剧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这种奖励措施很可能会导致优质生源向重奖学校集中,形成"名校-重奖-更优生源"的恶性循环,而普通高中则可能陷入生源流失与办学困境。长此以往,区域教育生态将被破坏,教育公平的基石也将动摇。

重奖名校生的另一重隐忧,在于其传递的强烈功利化导向。对于这些民办学校而言,重金奖励考上清北等名牌大学的学生,看似重视教育的表现,不如说是在自我炫耀,用学生的高考成绩来做广告宣传。同时,这种重金奖励考上清北的学生,无异于在学子心中埋下急功近利的种子。百万奖金的巨大诱惑极易异化求学的纯粹动机,使教育沦为一场只为摘取名校桂冠的功利竞逐。

教育部早已明令禁止以任何形式对学校进行排名,更不主张依据排名进行资源分配。该校以大学“名次”定奖额的做法,显然违背了这一要求。

教育激励,应为学生提供应有的资源支持、多元的成长路径与包容的发展空间,而非用金钱堆砌出“成功模板”。唯有当社会不再将名校录取率视为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尺,当学校不再用金钱刺激取代教育引领,我们才能走出这场功利化的狂欢,让教育回归本质。

作者:刘少华

投稿邮箱:qilupinglun@sina.com

责任编辑:张泰来

值班主编:沙元森

值班审读:李琳

评论 评论 微信扫码 立即评论

暂无评论

官方微博

官方微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齐鲁晚报·果然视频

齐鲁晚报·果然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