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戴永夏
我们单位的退休职工有个好传统,遇到想不通的问题时,及时在微信群里展开讨论。
近日,同事老王情绪比较低落,总觉得生活没意思,缺少快乐。群主老张便提出一个“哪里寻找快乐”的题目,让大家展开讨论,各抒己见。
原古籍编辑室主任老朱说,日常生活中,只要善于寻找、发现,到处都有快乐。
以清代画家、文学家郑板桥为例,他曾写过一首《满江红·田家四时苦乐歌》。在这首词中,郑板桥列举了农夫一年四季的快乐:
春天的快乐莫过于“春韭满园随意剪,腊醅半瓮邀人酌”,随意剪摘满园带露的春韭,家中腊月酿的美酒还有半缸,正寻思哪天与朋友同饮;
夏天的快乐莫过于“原上摘瓜童子笑,池边濯足斜阳落”,傍晚,看小孩子在瓜田摘瓜,笑声朗朗,在池塘边濯足,一边洗,一边欣赏美丽的晚霞;
秋天的快乐莫过于“紫蟹熟,红菱剥;桄桔响,村歌作。听喧阗社鼓漫山动郭……”秋收时节,家家吃紫蟹、剥红菱,到处是纺织、吊水及唱民歌的声音,社日祭神的鼓乐“漫山动郭”,丰收美景令人心醉;
冬天的快乐莫过于“秫酒酿成欢里舍,官租完了离城郭”,自酿的高粱美酒熟了,租税交完,大家高高兴兴地迎接新年。
另一位老编辑老孙接着说,知足才能常乐,才能感悟幸福快乐的真谛。知足作为一种人生智慧,与贫富无关,与地位高低无关,身处清贫或逆境中的知足,更难能可贵。
古人常把“布衣菜饭,可乐终身”当作知足常乐的最高境界,明朝时的胡九韶堪称这方面的典范。他家境清贫,一边教书,一边耕作,所获仅可供衣食温饱,但他很知足,每天黄昏都要到门口焚香跪拜,感谢上天赐给的“清福”和快乐。
妻子不解:“我们一日三餐都是淡粥疏食,这算什么‘清福’?”
他说:“首先庆幸我们没有遭遇战争兵祸;又庆幸我们全家人有饭吃、有衣穿,不至于挨饿受冻;第三庆幸我们家床上没有病人、监牢中没有亲人,这不是‘清福’是什么?”
正因其生活知足心态好,清贫的日子也过得有滋有味,自得其乐。
爱读书的老刘则认为,有些快乐是从比较中得到的。
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国王,住的是金碧辉煌的宫殿,吃的是山珍海味,却感到不快乐。他问一位大臣:“你每天过得快不快乐?”
大臣回答说:“我每天都很快乐。”
“为什么而快乐呢?”
大臣回答:“我庆幸不像那些穷苦农夫整天吃糠咽菜,我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生活已经给了我幸福,我为自己的幸福生活而快乐。”
国王又去问一个农夫:“你活得快乐吗?”
农夫笑着回答:“我活得很快乐。”
国王奇怪地问:“你每天吃粗饭、穿破衣,怎么还会快乐?”
农夫说:“我的生活虽然苦一些,但我活得很充实,我很健康,不像盲人那样什么都看不见,我为有健康身体而快乐。”
国王又问一个盲人:“你每天都生活在黑暗中,一定很痛苦吧?”
“不,我很快乐。”
盲人的回答使国王大吃一惊:“拥有什么使你快乐呢?”
盲人坚定地回答:“虽然眼睛看不见,但我拥有最宝贵的生命,能平安地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已经很快乐了。”
国王恍然大悟:不管身处何境,只要珍惜得到的、满足拥有的,快乐就无处不在。
轮到我发表意见,我说,对一个善良的人来说,当自己“与人为善”“善待生命”的理念得以实现,就会感到快乐。
退休二十多年来,我天天早晨坚持登山,登山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喂养山上的一些流浪猫,每天给它们送食送水。时间长了,它们也跟我成了“朋友”。
每当看到它们大老远跑来迎接我、亲近我,吃饱喝足后高兴地在我面前打滚、撒欢,给我“表演”,我便感受到一种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快乐;
由于我经常上山,身体得到锻炼,体质增强了,又得到健康之乐;
而这样做,又使“尊重生命”的理念找到载体,“慈悲为怀”的爱心得到释放,使我感受到一种灵魂高尚的快乐。
快乐并不遥远,它常常就在我们身边,只要善于发现它、接受它,从而更好地享受它,到处都能找到快乐。
群主老张也感到很有收获,最后总结说,通过这次讨论,大家提高了认识,开阔了心胸,增长了知识,丰富了生活,这次关于快乐的讨论,不也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快乐?
(作者为济南出版社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山东省散文学会副会长)
评论 评论 微信扫码 立即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