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爱的温度
文∣秦鹏程
人走茶不凉,曲终人不散。——题记
时节如流,岁月不居。一片落叶感知秋天,一件小事体味社会冷暖。我今年63岁,正享受着退休后的天伦之乐。在我的人生中,岁月流逝,时光正悄悄抹去我许多记忆。不过,总有些记忆褶皱痕迹,在我心中难以忘却。
电话惊闻
2024年10月6日下午15时许,正在出发的我,听到手机连续“嘟嘟”响个不停。咋回事啊?我心里一惊,赶紧刹车打开手机。一看,是原山东济宁供销学校(现山东省理工职业学院)的一位老同学打来的。他急切的告诉我,“咱们班主任张扬老师今天上午在家中突发脑梗昏迷,幸亏被他女儿及时发现。我得知消息后立即赶到他家,协助他女儿一起把他送到医院。目前,正在济宁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抢救。”听了这消息,我大吃一惊,该如何去拯救张老师这个屡遭劫难的家庭?我陷入了沉思,许多往事浮现在眼前。
师生情暖
张老师是原山东济宁供销学校的一名体育老师,1983年秋,他担任我们八三级计划统计二班的班主任。当年他刚三十出头,中等身材,国字脸,体格魁梧,不苟言笑。刚接触时,大家见他很严肃,还有点怕他,有的同学还躲着他走。时间一长,同学们发现,张老师其实是一个外冷内热的人,他也很健谈。
他年轻时曾经作为知青去农村插队下乡,后来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山东济宁供销学校教体育。1983年10月,我们八三级入校后,学校安排他担任我们班主任。
当时,我们班有49名同学,男同学33人,女同学16人。同学们来自四面八方,包含9个地市,性格不同,爱好不同,生活习惯也不同,大家都是经过一番苦读拼搏,才终于挤过了高考独木桥走进象牙塔,同学们初次离开家门来到一个陌生地方,开始有些不适应学校生活,难免有人想家,个别女同学还偷偷哭鼻子。首次担任班主任的张老师,唯恐同学们生活不习惯。于是,他一天到晚,成天泡在班级里,闲暇与同学们谈心,嘘寒问暖。白天,组织同学打蓝球、打排球。晚上,让文艺委员教同学唱歌,还经常与男同学勾肩搭背、掰手腕。别的班级同学见了都撇嘴:“张老师真是没大没小的,一点老师架子都没有,你看看他,哪像个老师?”
不过,我们班同学们乐于亲近他。有什么心里悄悄话,也愿意说给他听。每次,他都听的很认真,同学们因学习和生活上的小事与其他班级同学闹了矛盾,一旦他知道班里有人吃了亏,他都挺身而出,据理力争,主持公道,甚至不惜与他人翻脸,学校人称“护犊子”班主任。不过,他对待违反学校规定的同学,也是得理不饶人,批评起人来,让你浑身直冒冷汗!在他的领导管理下,我们班的学习、文娱、卫生样样走在学校前头。学校设立爱国卫生“流动”红旗评比,我们班先拔头筹,最后变成了“固定”红旗,一直悬挂在我们班级黑板上方。全班同学形成了“团结友爱、相互帮助,不甘落后,争创一流”的良好风气。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张老师家里双亲年事已高,女儿正在上幼儿园。他爱人正担任济宁技工学校的语文老师并兼任班主任。两口子都忙于学生工作,难免产生矛盾。开始,他爱人见他一天到晚不着家,对他还有些埋怨和不满。后来,经常听到他口中带回来女同学为男同学拆洗缝补被子,为男同学资助饭票;男同学陪女同学看医生;为女同学观看电视剧《霍元甲》《血疑》等占座位。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让他爱人彻底改变了看法。1984年冬天,我们班里的一同学因学习劳累过度,身患疾病,需要休学回家。在张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班级自发开展了募捐活动,大家纷纷慷慨解。五角、一元、二元,有的将自己的饭票都捐献给患病的同学,用作回家的盘缠和治疗费用。至今仍为师生津津乐道。
听着张老师讲述的这一桩桩、一件件小事,她爱人不禁转怒为喜,慢慢理解了他,最后也爱上了这个班级,转过来支持他。
1984年元旦,学校组织文艺汇报演出,他爱人主动请缨上阵帮助排练节目,两口子都把精力用在我们班级荣誉上,忙得连独生女上学前班都没空接送。同学们见了,都抢着前去。最后,我们班汇报演出节目《我的祖国》集体舞蹈荣获学校一等奖,受到全校师生交口称赞。
张老师也是性情中人。听说,1985年我们毕业后,他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过去爱说好动的他,常常呆坐在家里,闷闷不乐,一坐就是一整天,连一句话都懒得说。他爱人见此,多次询问他缘由,他就是不说,还以为他病了,非要拉着他去看医生。他这才长叹一口气,扭转过头去,泛红了眼圈,最后憋出一句:“八三计二班的这帮人走了,他(她)们把我的心也带走了!”让他爱人没有想到的是,张老师的话还没说完,这个五尺高、平时从不流泪的硬汉子竟然潸然泪下!
从此以后,张老师再也没有接手班主任。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后来发生的事,也是张老师也未曾想到的是,“团结友爱,互相帮助”这一颗爱心种子,早已在同学们两年朝夕相处中,悄然播撒在同学们心田。2000年,某同学正在上小学的孩子突发重病,正当她们一家省内省外四处奔波,举债求医时。有的同学听说后,相互转告,大家纷纷慷慨解囊。2016年,还有一同学家中突发不幸,爱人因公积劳成疾英年早逝。面对这一塌天之祸,她痛不欲生,每天闷在家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亲朋好友轮流上门劝说,也无济于事,她一家老小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
张老师和济宁同学很快得知这一不幸的消息。立即电话邀请她来母校所在地济宁旅游散心。
她听了百感交集,一股股暖流涌上心头。在女儿的陪同下,她来到了第二故乡。她刚一下车,早已等候多时的张老师夫妇和济宁同学,立即迎上前去,与她深情相拥。除张老师外,济宁同学们千方百计抽出时间,轮流陪同她聊天,促膝谈心,并带领她参观济宁市容市貌,用绢绢细流爱心帮助她精神疗伤......
祸不单行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两年前张老师爱人因脑梗变成了植物人,正躺在病床上。很少不做家务的他,不得不一边照顾病人,一边忙活一家老小吃穿住行,让他心力交瘁。屋漏偏逢连阴雨,麻绳专挑细处断。独生女一家也惨遭不幸,闺女婿因长期患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不幸病故,外孙正在外地上大学。如今,家中只剩下父女爷俩,一家人全靠他这个硬汉支撑。今天,他又住进ICU。
一般人都知道,住进ICU的病人,每天就需要上万元的高昂费用。这对于每个病人家庭来说,都是一笔不菲开支,也不知张老师需要在ICU待多少天?需要多少钱?张老师家近年来屡遭不幸,这连串打出,他一家这个日子往后该怎么往下过啊?
一想到张老师当年对学生的态度,那真是“蟹蛰狗咬的!”如今,我,作这个当年张老师的学生,也是班长,不敢往下想了!
爱的火焰
“为众人报薪火者,不可让其冻毙于风雪。”我再也按捺不住了!不过,话又说回来,静下心来一想,凭借我一己之力,也帮助不了这个特困家庭,还是人多力量大!一想到同学们情况,一时令又我忐忑不安起来:“四十年来,同学们天各一方,也不知同学们工作到底发生什么变化?面对当前房贷,车贷,子女升学、结婚、个人养老等等社会压力,也不知大家生活过得怎么样?当年同学们那种互帮互助爱心还存在吗?”
这,让我有些踌躇不决,怎么办?“不如这样,试着向同学们通报一下张老师的病情,看一下同学们会有什么反映?”想到这里,我立即通过微信群向全班发出《倡议书》。一石激起千层浪。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曲终人不散,爱心永相随。
当年的那些风华正茂的同学,如今已是年过花甲。经历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沧桑巨变,走过了不同人生道路。当初的49名同学中,分配在党政机关的那些同学,生活相对来说好一些。大家敬业爱岗,奋发进取,清正廉洁,努力创先争优,绝大多数已经走上领导岗位。其中,有2位同学荣升副厅级领导干部。
那些分在供销系统和企业的同学,都经历了改革开放带来的阵痛。特别是在供销系统经济每况愈下,入不敷出,绝大多数单位相继破产,个人下岗失业的困难情况下,他(她)没有自暴自弃,而是主动转变思想,积极运用在学校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开展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积极抓抢市场机遇,奋力开拓,逆势而行,日子过得风生水起,有的同学还成为企业家。还有个别同学,由于思想保守,跟不上时代和社会形势发展,不得不说四处漂泊,日子过得相当拮据。还有3名同学已经不幸离开人世。
尽管大家面临这样或那样的情况,大家各尽所能,都交出了这样一份答卷。从孔孟之乡,到燕赵大地,再到粤港澳南海之滨,同学们闻风而动。众人拾柴火焰高。短短三天时间,我们班就募集到善款8.8万余元,由济宁同学在我们第一时间将善款转到张老师账户上,为恩师架起生命通道!
这里不得不提到这样一位同学。她虽然下岗多年,但她下岗不气馁,失业不失志,面对生活困难和压力,积极开展自主创业,生活也过得不错。当时正在外地求医住院治疗,并不知情。她事后听说后,不顾手术后身体羸弱,冒着生命危险,在亲人陪同下,日行千里,一路舟车劳顿,将2000元现金亲自交到张老师的女儿手里。
四十年前,张老师一家为我们班级同学遮风挡雨,四十年后,同学们从四面八方纷纷又为他一家撑起一把把爱心伞,在这个初冬,为他一家人送上浓浓暖意和殷殷希望!爱心创造奇迹,生命又在延续。目前,昏迷一个多月的张老师终于睁开了眼睛,重新打量这个世界。11月12日,他已经被转入康复科继续治疗。
也许,不久的将来,他们家那盏灯会重新燃起,为爱女照亮回家的那条小路!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爱是有温度的,唯爱最抚凡人心!爱,从来都不是孤立的。爱,是会传递的。正如那首《爱的奉献》所唱的那样:“只要人人都献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今天,我们原济宁供销学校八三计二班再次唱响《爱的奉献》这首歌!
如今,许多认识或不认识的人听说后,也纷纷加入到“爱的奉献”大军队伍。学校领导也多次带人到医院探视慰问张老师!张老师一家的遭遇,也引起新闻媒体关注。《新任城》《太白文学》《济宁晚报》《山东广播电视报》等先后对此进行了报道。
正如英国著名诗人雪莱所言:“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2024年12月26日
秦鹏程,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文章散见于《中国纪检监察》“学习强国”山东平台《山东教育报》《山东金融文学》《济南日报》《山东广播电视报》等
壹点号 秦鹏程
评论 评论 微信扫码 立即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