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微信扫码 立即下载

微信扫码 立即下载

山东能源柴里煤矿张恋:在煤海深处“绣”出毫米级精度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08-11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白新鑫 通讯员 刘光贤 李贤

八月的柴里煤矿,秋风裹挟着湿润的煤尘拂过主井口。40米高的天轮支架上,山东能源枣矿集团柴里煤矿机电工区技术员张恋的工装早已被汗水浸透,手中的卡尺却稳如磐石。“水平度偏差0.1毫米,达标!”对讲机里传来沙哑却坚定的声音。这个95后大学生正带队进行主井天轮检修。有人递来水,他抹了把脸上的汗盐渍笑道:“环境越‘烤’验人,越能炼出真本事。”

这句朴素的矿工哲学,正是张恋扎根煤矿五年的真实写照。这位从大学生蜕变为机电技术骨干的青年,用双手在钢铁与电缆间“绣”出了毫米级精度。

从“纸上谈兵”到“井下实战”:技术是磨出来的

1995年出生的张恋初到煤矿时,也曾被井下复杂的机电系统震撼。“书本上的电路图是清晰的,但井下设备裹着煤尘,震动着、发热着,完全是另一种语言。”

为啃下这块硬骨头,他成了井下最勤快的“影子”——老师傅检修时他蹲在旁边看,设备故障时他第一个钻进去摸查。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不同设备的“脾气”:主井提升机启动时的电流波动、风机轴承的异常温升阈值、雨季泵房电机的绝缘弱点……

这份痴迷催生了区队首个国家专利——“可调式电缆穿墙管”。传统穿墙管需预先精确计算电缆排布,电缆数量一旦出错便要全部返工。张恋观察工人弓着腰反复拽拉电缆的场景后,设计出带滑轨托卡的铁盒装置。“就像活字印刷,哪个位置需要穿管就移动到哪个模块。”这项发明让电缆调整时间从两小时缩短到十分钟,工人笑称“张工把我们的腰救了”。

真正让他崭露头角的是副井双变频器系统攻关。当时矿上仅有一套变频系统,一旦交接班期间故障就可能引发矿井超员重大风险。“提升机是矿井的咽喉,必须万无一失。”他带领团队设计出双变频切换系统,当主变频器故障时,备用系统能在20秒内实现切换。为验证极端工况下可靠性,他在提升机房蹲守72小时,记录下30多次模拟切换数据,实现了最佳切换流程。系统投运后,极大缩短了事故处理时间,事故率同比降低10%,彻底消除了提升机运行过程中的停机隐患。

主井天轮:5吨“铁疙瘩”的毫米级手术

去年11月,张恋勇挑重担,带领区队打破外委施工传统,首次独立承担主井天轮更换任务,这是建矿60年以来第一次区队自主更换任务。

直径4米、重达5吨的“铁疙瘩”,过去安装全靠外委,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张恋提出用激光定位技术替代传统方法,却在首次测量定位放线时遭遇风力、井架微震导致的螺栓孔错位。

深夜的机电工区办公室,张恋裹着大衣蜷在电脑前,屏幕上滚动着风力与震动的关联数据。连续三天,他带着团队记录在不同情况下的变化规律,硬是编出一套“补偿算法”。

“师傅,喝口热汤吧!”徒弟赵益奎推门进来时,发现键盘旁堆着几个啃了一半的冷馒头。

施工期间,他多次攀爬40余米高的主井井架,在高空凛冽的寒风中,手持水平测量仪器,反复校准天轮水平度。每一次攀爬,都面临着高空作业的风险,但他凭借精湛的技术和无畏的勇气,以毫米级精度严格把控安装细节。

在他的严谨安装与精准计算下,整个安装过程零失误。张恋提出用三个方法进行安装校对,首先使用传统水平尺和工程线配合进行校正,再用激光水平仪进行复核,最后用提升绳中心线进行验证,确保天轮安装位置精准无误。

最终,不仅成功完成天轮更换,更凭借自主施工节约成本15万元。

西风机改造:2个小举措“抠”出50万

去年12月,西风井两台风机更换工程启动。此前,老旧风机维护成本高昂、检修困难,成为生产运行的“拦路虎”。

两台总重80吨的设备要在一月内安装完毕,面对复杂情况,张恋深入研究,制定科学更换方案,提前一周完成了更换任务。

新风机系统采用变频控制技术,安装过程中,他紧盯每个环节,确保设备精准对接。更换后,电机功率显著降低,风量却大幅提升,供风稳定性与安全性实现质的飞跃。

“新风机试运行时,风速变化较为明显,与矿井通风需求差距过大,风机频率由原来的46Hz降至44Hz,经验证后,仍没达到极限。”机电工区党支部书记井长辉说。

这时张恋的“技术洁癖”又犯了——风量不达标,频率还得再降2Hz。

工友老郭嘀咕:“2Hz能掀翻屋顶?”

张恋与通防技术人员进行对接,对变频器的频率和风叶角度综合进行验算,他蜷缩在闷热的通道里一待就是三小时,工作服拧出的汗水在地上汇成小水洼,最终决定大胆改为42Hz。同时为满足风机极限效率,风叶角度有原来+3度改为现在的+6度,确保在风量满足通风要求情况下,把风机效率提升至75%。

“仅这两个小举措年省电费50万,不仅解决了长期困扰的难题,更为矿井安全生产和绿色节能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井长辉说。

庆功会上,工友老郭端着茶敬他:“此项工作若厂家安装需要费用90万元,你这哪是较真,分明是‘抠门’抠出金矿!”

师带徒传承:一次价值12万的“接错线”

“剥线多露1厘米,就多1分短路风险!”在西风机控制柜前,张恋手把手教徒弟接线工艺。他独创的“匠人三法则”在矿上出了名:原理图必须手绘、螺丝必须三次复检、故障必须溯源到根。

今年3月,徒弟赵益奎在软启装置安装中接错线路,导致电机过热报警。张恋没批评他,而是带着他蹲在现场,用万用表逐段检测到凌晨三点。“看见了吗?这根黄绿线没接地,差点酿成大事故。”徒弟抹着眼泪说:“师傅,我记住了——技术能学,责任心要刻进骨头里。”

“技术会更新,但‘把每一步做对’的较真劲不能丢。”在他的悉心带教下,赵益奎从“跟着干”的学徒成长非常迅速。如今,赵益奎也学着师傅的样子,带着新徒弟蹲在设备旁讲“接线经”,让“真严细实”的工匠精神在岗位上接力传承。

张恋用双手传递的不仅是技术,更是“干一行、精一行”的责任担当,让更多“徒弟”接过匠心火种。

如今,工区流传着:“张恋的徒弟,拧螺丝都比别人多转半圈。”

钢铁丛林里的生活辩证法:亏欠中见真情

张恋的婚期定在今年5月1日。4月19日清晨,他正准备和未婚妻张家闻去置办婚礼用品,手机突然震动——主井计量秤突发故障,全矿提升系统面临瘫痪。

“计量秤更换不能等,今天我得留下......”电话那头的沉默像根针扎进他心里。未婚妻最终只回了句:“矿上需要你,我懂。”

在设备抢修的轰鸣声里,婚礼请柬设计、喜糖清单、宾客座位表都被暂时封存。他通宵伏案设计拆卸方案,稿纸上画满蜘蛛网般的修改痕迹;次日又趴在碳灰弥漫的井口指挥材料下放,工装沾满油污也浑然不觉。当计量秤终于精准复位时,婚品采购已推迟整整一周。

“对家人永远有亏欠。”张恋摩挲着结婚照低声说。

这样的“两难”于张恋已成常态,这种亏欠也转化成更深沉的联结。妻子学会了他最拿手的红烧茄子做法,每次升井回家都能吃到熟悉的味道。在490泵房安装软启装置时,妻子托人捎来饭盒,底层藏着张纸条:“你守护矿山,我守护你。”

有人问值不值得,他指着副井新装的双变频器说:“这里停转一小时,几百矿工就困在井下。我的小家能等,矿井的‘呼吸’不能停。”

夕阳穿过井架,在他身后拉出长长的影子,如同大地下无声生长的根脉。当新一代矿工用智慧擦亮煤海,他们的坚守,早已在万丈地心绽放出最硬核的浪漫。

责任编辑:白新鑫

值班主编:刘相华

值班审读:郑义

评论 评论 微信扫码 立即评论

暂无评论

官方微博

官方微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齐鲁晚报·果然视频

齐鲁晚报·果然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