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个山东作家如果没有到过周三读书会,那他一定不是济南作家。我自己也不知道,为何开篇会先想起网络作家飞天的这句话。
济南的文学风景里不能没有钟倩,这位坐在轮椅上用一根手指叩击键盘写作的女作家。她在2023年11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的《泉城里,书香流传》一文中写道:一个人读书是爱好,一群人爱读书,便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一群朋友坐下来朗读,那是周三读书会最初的模样。“周三读书会”这个名字,因钟倩的文字,为更多国人知晓。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张炜先生,赞誉周三读书会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文学现象”。他认为,能将每周三这一天,把爱好读书写作的人聚集一处研讨文章,实乃极好的态势。
……
只要热爱、关心文学,只要来过济南,你必定会听闻“周三读书会”。在济南,凡有文学活动之处,必有“周三人”的身影。
周三读书会没有门槛,不收取任何费用,创立十五年来始终坚持纯文学、纯公益性质。她流动的是身影,沉淀下来的是作品,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永远充满朝气与活力,是泉城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和独特的文学地理坐标。
我喜爱读书,向往文学,自然渴望向她靠拢。2022年春天一入济南,便毫不犹豫地投入了她的怀抱。
二
林毅老师是“周三人”,也是“山东金融文学”的编辑。我们在“周三”相识。2023年,他引我参加“金融青未了散文大赛”发布会,聆听张宜霞大姐讲述与金融文学共成长的故事。她说跟银行打了大半辈子交道,原本不懂文学。一次与温涛、贾善耕一块吃面,聊起当年在老家县城杀猪的经历。温老师笑言,这些经历都是海参鲍鱼,可别浪费了。有几个行长会杀猪?会杀猪的姑娘有几个能当行长?他鼓励张大姐勇敢地把亲身经历写出来。于是,便有了《西仓库往事》,有了《陪着爹娘逛北京》等佳作。张大姐掏心掏肺的启发深深感染了我——每个人都有独特的经历,文学就生长在生活里,写作就是要真诚地书写身边的真实故事啊。
同时结识的贾善耕主任,对参赛也轻松点拨道:“参加这个征文没别的,第一,要跟金融相关。第二,记述一两个让你刻骨铭心的故事,再嵌入几个动人的细节,这就成了。” 哇,原来征文投稿并非高不可攀。张、贾二位老师的启迪与鼓励给了我无穷力量。回家后我便熬夜写出散文《母亲的一张存折》。张、贾、林三位老师一见,立即给予积极评价,说单是“发了工资第一件事就是给母亲买辆三轮车”这个细节,就值得获奖。自与文学结缘以来,这篇散文成了我的第一个获奖作品。
2025年,山东金融文学更名为“银星文学”。名称虽变,坚持走群众路线的宗旨未改。每天清晨,无论是五六点还是七八点,新编辑的文章已然发至群中。少则三五篇,多则十来篇,让人看见阳光便能享受到文学盛宴。
今年“银星文学”继续开展新一届金融青未了散文大奖赛的同时,又联合“黄河文学创作专委会”发起了“我与黄河征文大赛”。贾善耕、乌延永安两位主任轮流撰写周末评论,每周筛选最优秀的作品详加点评,让作者、读者在欣赏美文的同时,亦能知晓哪些作品好、好在哪里。
据说,银星文学如今已成为全国金融系统最活跃的文学公众号。
三
喜爱读书的人,大都也爱看报。看报未必只为关注新闻,重点常在于文学副刊。
山东主流媒体报纸主要有《济南日报》、《济南时报》、《齐鲁晚报》、《山东广播电视报》等。只要有心,肯用心写,文章登上主流媒体也并非遥不可及。
《齐鲁晚报》的文学氛围相对更浓。身为山东人,关注本土报纸再自然不过。九十年代我便开始读《齐鲁晚报》,在新疆工作二十余年,仍坚持个人订阅。
2014年,晚报迈出媒体融合发展关键一步,《齐鲁壹点》客户端正式上线。登录齐鲁晚报官网,点击齐鲁壹点即可注册自己的“壹点号”,在上面发表作品。
我的壹点号名为“用心永新”,既嵌名其中,又寓进取求新之意。近三年来,已发表百余篇作品,计二十余万字。曾几何时,只要文字变成铅字,只要能在平台上见到自己的小文,那份欣喜便难以言表。如今,在“齐鲁壹点”拥有了自己的公众号,犹如在文学大地上拥有了自己一亩三分田,这份喜悦之情,可想而知。
齐鲁壹点近四年连续举办全国性的“青未了散文大赛”。我从前年开始参与,至去年荣获二等奖,由此摇身变为“青未了副刊签约作家”。
今年的大赛,因有山东省作家协会参与主办,“青未了散文大赛”首次由民间活动升级为官方赛事,文体亦由单纯的散文拓展为小说、散文、报告文学三种体裁,并更名为“首届青未了文学创作大赛”。各路文学名家纷纷入驻齐鲁壹点,以不同方式为大赛助阵。今年的青未了大赛,定会频出更多佳作,更多惊喜,更多精彩。
四
能在正规报刊杂志上发表一篇作品,你或许就能成为区县作协会员。能发表三篇以上,成为济南市作协会员便大有希望。此时你的作者简介,就不仅是姓名加籍贯,再缀一两句格言警句了。姓名之后,常会标注某某协会会员,某某作品发表于某某媒体并获某某奖项等。山东省散文学会、山东省写作学会等团体,或许开始关注你并发出邀请。或在某次活动中,大家会讨论你某部作品的精彩之处。有意无意间,可能还会建议:“不妨出本书吧。”
说实话,此时的你,底气尚嫌不足。仍自觉够不上“家”字头衔,充其量只是个写作爱好者罢了。不过比一般爱好者多写了几十万字,有几篇小文见诸报端,离真正的“作家”还有漫漫长路。然而,难抵友朋鼓舞,亦难按内心那份希冀与悄然膨胀的念头。是啊,这么多年,读了那么多书,挤出那么多文字,若不出本集子,如何对得起多年的努力?自己呕心沥血之作,又怎忍心没有个好的归宿?
终于,书还是印出来了。有书号的,没书号的,都是自己的孩子。也正因有了书,对自己的要求又提高了:止步于省作协似乎不够,至少得进中国作协。仅当个作家似乎也不够,要当就当著名作家。
此时再看谁的文章,你会觉得:“嗯,这处写得不错,那处或可再改改,这个结尾若能更深刻些就好了。”自己写篇文章,也会搁置片刻再看再改:开头尚好保留,中间某个细节再打磨一下,最后删去几句议论性的句子。
银星文学的获奖常客刘太义,是2024年青未了散文大赛一等奖得主。为参赛,他定会将往年获奖作品逐一研读。8月5日下午,刘太义、张宜霞、毕海霞等人在银星作者群评品永安老师的《读山》(该文8月2日发表于中国作家网)。刘太义说:“我把当天发表的一百余篇文章通读一遍,未见有超越《读山》水准的。我敢断言,此作必被列为重点推荐。”话音未落,作家网评选结果揭晓,《读山》果然被重点推荐,位列散文排行榜榜首。
如今偶尔提笔,我的心态与从前也已不同。比如要写A,我偏不说A,而说A的B,说A是B,或用A解释B,或特意让A去做A做不到的事。而且,这里的A和B,越不搭界越好。说到这里,你应已看出来了——这不就是“不好好说话”么?这不正是黄梵老师《意象的帝国》里关于诗意表达的套路么?没错,正是如此。然而,这般描写方有诗意,而诗意的表达,才是文学。
或有人笑言:“如此作家,岂不都成了神经病?”这话也对。或许,正是因了这与常人不同的思维,你才真正走进了文学。
壹点号 用心永新
评论 评论 微信扫码 立即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