拣菌
盛夏初秋,云贵高原广袤的山林草场,但凡温度和湿度适宜,丰富多彩的野生蘑菇就会竞相生长,犹如泥土上绽放出无枝无叶形形色色的花朵。当地人叫它“芥儿”,通称野生菌。采食野生食用菌,是高原人民挥之不去的季节记忆,是山区群众最浓烈的乡愁。
尝鲜的时节,菌香馥郁。第一波进入市场的野生干巴菌每公斤2000多元,红牛肝菌、青头菌和鸡枞菌等高品质野生菌品种每公斤的价格也都在千元以上。多数人直呼太贵了,买不起。但是,这些数量少、卖样好的上品野生菌还是成了抢手货。好东西不怕贵!
不超半个月,随着季节推进,菌子产量不断增多,野生菌的价格断崖式下滑。光阴荏苒,高昂的菌价只是昙花一现。
其实,即便到了野生菌“烂市”的时节,抱怨野生菌价格贵的也不乏其人。而叫嚷野生菌价贵的人,多数是不买野生菌的。犹如谈论高档烟酒太贵的人都不是消费群体,而那些消费人群却不缺那信手拈来消费的钱和气势。
野生菌价格再高也不算贵。不然的话,你自己翻山越岭去拣拾拣拾,就能体验到拣菌人的辛劳远不是菌价就诠释得了的。
西南山区的人们常把上山采蘑菇说成是捡菌子。我认为就应该是“拣”字而非“捡”字。因为到了山上寻找菌子,不是看到菌捡起来就是,得辨别挑选,为我所用,只捡无毒可食用的菌子。“捡”指无意中发现并拾取,“拣”带有主观选择性,除“拾取”的意思外,还有“挑选、选择”的意思。除了会挑选,能干的拣菌人往往具备腿勤、眼锐、心静、胆大等长处。拣菌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腿勤漫山遍野跑机会多。常年拣菌的人是勤奋的,能够吃苦耐劳。他们往往起得比鸡早,吃得比猪差,干得比牛多。 拣菌是一项竞技活,山上就那么多菌子,人人有份,比谁起的早,去的先。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早起的人儿能拣更多的菌。无论夏日炎炎还是秋雨绵绵,勤奋之人在凌晨就起床摸黑上山,捷足先登,自然遇到菌子的几率就更大。随着科技深入普及,前些年有的赶早之人大半夜就打着手电上山,天不亮就开启了拣菌这项活计。近些年,他们买来头灯戴上,摸黑拣菌更加便捷。到了山上得不停摸索,仔细寻找,玩的就是腿勤,每天奔走了多少路程无从丈量,经常大汗淋漓,还得伴上又累又渴又饿的滋味。但拣菌这活儿往往是运气胜过勤奋,拣菌的收获与跑过的路不一定成正比。有的人知道“菌窝”“菌场”,直奔丰收地,不懂哪里出什么品种的菌子、不知道哪些地方长年出菌子,只能是跑更多的路,依靠偶然机遇获得收成,瞎猫碰上死耗子。多数人在下山回家时仍然在树林中穿行,唯恐错过山上的菌子。少数人径直回归山路回家,却在路上拣拾到了侥幸生长在“越危险越是安全地方”的菌子。
眼锐明察秋毫不遗漏。能干的拣菌人似乎有一双火眼金睛。菌子指不定长在哪里,有躲在草丛中的,有刚冒出土层只现半个顶的,有覆盖在松针树叶下只露一线面的,有融入环境一个色的,都逃不过别具慧眼的拣菌人。有时候,拣菌人三五成群,前面的人差点踩踏到一朵漂亮的菌子却视而不见,后面跟着的人却捡到了。如果是几个人同时看到一朵菌,比的就是眼疾手快。有经验的知道许多菌子的生长是成双成对的,但凡拣到一朵菌子,就在其不远处仔细寻找,往往都能找寻到另外一朵。而眼光不够锐利者,往往只拣到其中一朵,愣是看不到另一朵。还有成片成群生长的,东一朵,西一朵,不一定全找到。所以山里人说“‘芥儿、芥儿’,千人千份,万人万份。”因为山上的菌,总有人没走到它身旁,也总有人没看到它,还总有后来人会遇到它。
心静孜孜不倦得失随意。常言道水滴石穿——贵在坚持。但有的人总是信心满满激情盎然地上山,辛苦一阵子遇不到菌子,或总也遇不到可以吃的菌子,就成了泄气的皮球——一下子就瘪了,不再坚持爬山涉水去找寻,自然是空手而归。成功的拣菌人往往具备一颗平静之心,能够专心致志。菌儿的生长好像在和人躲猫猫、捉迷藏。有时候看到石头旁有个像小帽子的石头,用手一摸——软的,居然是一朵硕大的大把菌;有时候偶然看到一朵黄色小喇叭似的鸡油菌,蹲下仔细扒拉,居然发现了一大窝鲜嫩的鸡油菌;有时候见前面的人捡走一朵菌后走过了,自己继续在那片认真寻找,居然又发现了别人没发现的菌子。带着平常心的人拣到的菌数量不一定多,但他们的心情怡然自得。拣菌人需要心静,才能尽情发现和享受菌子这种大自然的馈赠。回想一下,不少人拣到的菌子,是在上山的初期和转回下山的尾期拣到的,就是因为这时候心静。在山上奔波的中途,多少有些心浮气躁或急功近利了,所以错过了那些寂静生长的菌子。
胆大心细显本领。还有一点要说的,拣菌人要胆大。特别是独来独往的人。菌子在山上随机生长,是等着有缘人去遇到它,人迹罕至的地方机会更多。这就让成群结队的人少有大收获,孤独的前行者才有更多意外收获。但是,丰富而奇妙的大自然呈现的不光是鲜亮美妙的场景。当你正专心探寻枯枝败叶下是否有菌子时,一条不知名的蛇被你惊吓逃窜,被惊吓得更厉害的却是你,半小时内你的心脏肯定狂跳不止;当你心无旁骛钻过丛林,知了突然停止鸣叫,衣服被谁扯住不放,你吓得一激灵,胆战心惊转过头,才发现扯住你衣物的原来只是根可恨的倒挂刺;当你正兴高采烈埋头采摘一朵心仪的菌子时,“捡到一朵什么菌?”不远处贸然冒出的一句大声问话,吓得你以为遇到了鬼,抬头才看到偶然走近的是拣菌的路人。雨天,拣菌的路途泥泞滑溜,有被摔伤的危险;雾天,拣菌之路迷迷漫漫,走着走着就没了方向;晴天,炎炎烈日下虽有树木荫凉,但口渴到嗓子冒烟时,却也担心山林野果有毒。胆小的人,在拣菌的过程中被吓过一二次,再也不敢单独上山拣菌了。拣菌的乐趣、菌子的诱惑,抵不过山上无可预知的惊险。每年都能听说有人上山拣野生菌被蛇虫咬伤或摔伤。
说千道万,就是为了说道说道千辛万苦拣来的野生菌值得市场上那个价,不贵。不然的话,您自己去体验体验。如果真去实践了,轻轻松松就拣到一些,也别狂,彩票中奖也不是经常有的!
多样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野生菌。每到出菌时节,一些山区农民靠山吃山,在农忙中挤出时间拣菌出售,视其为增收的“副业”。有的人甚至放下农活,专司拣菌这一“主业”。因为拣菌卖,是唯一只需付出体力就能实现的赚钱方式,不像其他生产还有各种投入。但这份辛苦钱,得来真的不易。
野生菌的鲜香,让大家对这种山珍的诱惑欲罢不能。云南人开涮总结吃菌子必须要三熟,即上山找菌的路要熟,烹饪时菌子务必要炒熟,吃菌后去医院的抢救路线要熟。拣菌虽很辛苦,但年复一年,山民们乐此不疲。吃菌虽有风险,但一年等一回,爱菌之人心心念念。
评论 评论 微信扫码 立即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