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巩悦悦 实习生 张晓文 策划整理
编者按:即日起,《青年说》栏目策划推出“山东教育者手记”,为山东大中小学(幼儿园)校长和教师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分享教育一线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那些触动到你的瞬间。(征稿及教育线索提供邮箱:qlwbyddx@126.com。)
文|菏泽市曹县孙老家镇柳河集小学教师 齐楠
美术教育,是一方饱含创意、审美与人情味的天地。孩子们对色彩和形状的好奇,能唤起我内心深处对这份事业的热忱;而我对艺术的挚爱,则如同钥匙,能开启孩子们的艺术天赋之门。倘若缺失了情感的维系,美术教育便会沦为空洞的技法说教。我爱自己的学生,从认真倾听他们对艺术的独特见解开始。孩子们心思单纯且敏感,从最初拿起画笔时的小心翼翼,到后来主动与我分享心中的艺术图景,这一转变背后,是我在每一堂美术课上,用行动传递着对艺术、对他们的深切关爱。
雨初落,花无应——爱,水波不兴
美术教育究竟是什么?它是用线条与色彩描绘世间万象,更是以爱和耐心唤醒孩子们内心的审美感知。
每次迎来新班级,都能在孩子们眼中看到对美术课的不同期待,有的兴奋雀跃,有的迷茫困惑,甚至还有的隐隐抗拒。正如怀特所言:“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在美术教育的漫漫征途中,耐心与爱心便是点燃这把火的珍贵火种。
课堂上,我留意到有些孩子面对白纸,拿着画笔却迟迟不敢落下,眼神中满是不自信与迟疑。就拿第一次绘画课来说,不少孩子就这般僵坐着,仿佛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束缚。我并未急于催促,而是轻轻坐到他们身旁,与他们聊起身边那些美好的事物:校园里肆意绽放的花朵,天空中瞬息万变的云朵。接着,我拿起画笔,在纸上随性勾勒,向他们示范如何大胆表达,告诉他们在美术的世界里,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独一无二的自我呈现。
我深知,美术教育绝非生硬的技法灌输,而应是如春雨润物般的温柔启发,我愿用爱化作这春雨,悄然滋润他们心底那颗对美术充满兴趣的种子。
雨缓缓,花有应——爱,激起涟漪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在美术教育领域,尊重与关爱就是孩子们艺术才华得以绽放的阳光雨露。
我记得有个叫小阳的孩子,性格内向腼腆,在美术课上总是默默缩在角落。他的画作,线条歪歪扭扭,色彩搭配也让人难以捉摸。但我从未忽视他。在一次自由创作课上,他画了一幅星空图。星星的形状古怪,颜色也杂乱无章,可当我看向他时,却在他的眼神中捕捉到了专注和对被认可的强烈渴望。那一刻,我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力表扬了他对星空的独特想象。我清晰地看到,他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那光芒里有惊喜,更有被肯定后的自信。
自那以后,课余时间我常与他交流,给他分享一些小众艺术家的作品,鼓励他大胆创作,不必拘泥于常规。慢慢地,他开始主动跟我分享画里的故事,从自家憨态可掬的小猫,到梦里奇幻瑰丽的城堡。他的画作也愈发灵动鲜活,充满了属于他的鲜明风格。我深刻明白,在美术教育中,对孩子给予尊重与关爱,就如同为他们在艺术的海洋中注入一股强劲动力,能激起美丽的涟漪,助他们勇敢遨游。
雨有意,花定应——爱,必有回声
在美术教育里,爱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切行动。当我们用心去挖掘每个孩子的闪光点,用爱去引领他们在艺术创作中前行,收获的将是孩子们对美术更为炽热的爱,以及他们用作品回馈给我们的深厚信任。
校园艺术节筹备期间,孩子们为了班级的美术作品展示倾尽全力。有的孩子利用课余时间四处搜罗废旧材料,打算制作环保雕塑;有的孩子自发组成绘画小组,齐心协力创作巨幅壁画。整个过程中,我见证了他们的团结协作与责任担当。当我为展览筹备忙得不可开交时,孩子们贴心地为我端来温水,还主动承担起布置展览的一些琐碎任务。
艺术节当天,看着孩子们自信满满地向全校师生介绍自己的作品,眼中闪耀着自豪的光芒,我内心满是感动。泰戈尔说过:“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我愿成为那载歌载舞的水,用爱陪伴孩子们在美术的世界里成长。而孩子们也用自己的成长进步和对我的关心体贴,回馈着这份爱。美术教育,就是我与孩子们之间这样一场爱与被爱的双向奔赴。我甘愿一直在这条路上坚守,用爱精心浇灌,静候更多繁花盛开。
评论 评论 微信扫码 立即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