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微信扫码 立即下载

微信扫码 立即下载

1

青未了丨北方有佳人

壹粉186052 08-08


我想为一棵树立传。

花开时节,那满树冰洁绯云的花朵,是汉武大帝时期上林苑里的“凌云花”,是大唐盛世年间学士院中的“状元花”。宋代旖旎入贡院,一时花润清词;明朝堂然进皇家,风流当时无两。

是的,这树有一个清雅到极致的名字:文冠果。她的花固然美艳了千万年,她的果则更滋养过我们数不清的先祖。

行文至此,我,还想为在这个时代点燃起文冠果树“复兴梦”的人,立传——

他,他们;一个人,一群人。围绕一棵树,谱写出了“国之大者”的独特精彩。

 

结缘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2004年清明过后的一个黄昏,来泰山普照寺游玩的一位19岁大学生,被一棵树牵系了心魂。夕阳迷离中,一幅油画铺展开来——满树枝条飞舞摇曳,丛丛簇簇、朵朵瓣瓣,雪白、翠绿、绯红、绛紫色的花瓣,穿风透光,如丝如缕……



回到学校,这位山东农业大学入校未满一年的新生,一字一顿把上文两句诗,写在日记本当天页面的正中。

从那天起,李守科与文冠果树,就这样结缘了。

缘分二字,一边是剪不断、理还乱的缠绕,一边是为你疯、为你狂的痴迷。而且,对文冠果树的了解越多,李守科的痴迷度越深。

的确,文冠果树走过的,是何其壮观的生命历程——

6500万年前的侏罗纪到白垩纪晚期,飞鸟衔籽,一颗颗文冠果种子落入晋陕大峡谷。贫瘠的风沙地、纵横的黄土沟,就是其生存的不选之选。一颗颗种子被烈日烤干,被风沙摧残,但总有奇迹被生命谱写。那留下并扎根的文冠果种子,慢慢长出庞大的根系,汲取大地深处的养分,终于撑起健硕的枝干,迎接暴风骤雨,笑傲飞沙走石。

伴着亘古流淌的母亲河,文冠果树傲立苍穹,生生不息。

沿黄河流域自成风景的文冠果树,耐旱、耐寒、耐盐碱、耐贫瘠,其根、茎、叶、花、种仁、果壳,食用制茶、榨油入药,全身是宝。唐德宗皇帝为其赐名的尊贵身世,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朱橚将其列入《救荒本草》的爱民情怀,以及藏、蒙药学界将其作为千年古方的尊崇地位,都以确凿的史料为文冠果的实用价值作了注脚。

当然,萦绕于这棵生命之树的,还有华夏民族的文化赓续与基因传承。《诗经》中“投之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的爱情描绘,此中那传情达意、质朴可爱的“木瓜”,就是至今被陕西人称作“崖木瓜”的文冠果。

后世的文人墨客,以至皇家贵族,更是将其奉为树中之神。唐沿袭至宋的冠冕制度,其服饰颜色变化便与文冠果开花的颜色次序相吻合,及至宋朝贡院、明清皇家广植文冠果的记载,更是将“文冠当庭,金榜题名”的美誉传扬后世。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上世纪60年代,为应对粮食饥荒,解决食用油不足问题,文冠果树获得大面积的人工栽植与推广。只是历经十年浩劫,以及“四人帮”倒台后受形而上学思维影响,文冠果顶着“文干革”“文管国”的罪名,遭致大面积砍伐,学界研究亦被迫中断。上世纪70年代后期,文冠果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真应了辛弃疾写给文冠花的判词《水龙吟》:“人间得意,千红万紫,转头春尽。”

于历史高光处戛然断裂的文脉,让静观历史的李守科忍不住唏嘘慨叹,也让始于颜值的心动滋长出强劲持久的热爱。那些日子,李守科将全副身心,一无保留地投注到对文冠果树生命历程的寻觅之中。

为探寻文冠果树的遗传密码,他独自一人踏上北去的列车,经北京、张家口、大同、呼和浩特,先后在阴山南北、鄂尔多斯高原、毛乌素沙地、吕梁山、晋陕黄河大峡谷采集文冠果种质资源。

一路上的艰辛,一个人的旅程,李守科却从未感到孤寂。也正是这些带着一点少年痴狂的举动,让他隐隐地觉得,沉寂了多年的文冠果树,正默默期盼着他的来临。

缘分这种事,奇妙,又充满着难解的诡异。

安丘市辉渠镇小麦峪村里,有一条青石铺就的平常小道。自小生长在小麦峪村的李守科其后在县志查到,此小道,居然是春秋战国时连接齐鲁两国的交通要道,而《安丘小麦峪赋》中,记载更为详致:“村中千年古道,车轮印痕,襟开春秋锁钥。”看到这里,李守科哑然失笑。这条小道,以及道边的坐论山,是孔子女婿公冶长和得意弟子有子传经论道之地,当年,却也是李守科与同伴攀爬嬉闹之所。


更巧之处还在于,这条横穿齐长城的小道,还与文冠果树有着深厚的渊源。明嘉靖末年,大同知府李迁梧告老还乡时,乡人将他带回的文官果籽种植到小麦峪村官道两边“双象守门”地质奇观的中心,文官果从此扎根于此。因文官果寓意吉祥,此道遂改名为“文官古道”。

文官者,文冠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创业

2007年大暑时节,天气异常闷热。22岁的李守科背着大学四年积累的各种林学资料,悄然回到安丘市辉渠镇小麦峪村。



站在村里那条熟悉又陌生的文官古道上,李守科踏实极了。这踏实之中,伴随的,是一些隐秘的神圣感,还有一种莫名的皈依感。

江山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从开始心仪,到后来追逐,从认真研究,到如醉如痴,李守科与文冠果树的关联,已经入心入魂入血入骨。“佳名因供御,此种自齐州。脂绿蟠蜗尾,房清剖雁头。脆分山栗早,嫩占楚莲秋。草木诚何事,居然第一流。”朗声吟诵着清代词人吴绮的《文冠果》,李守科胸中鼓荡起冲天的豪情。他笃信,前连文冠往史,后系文冠未来,正中间,必须要站着他这位牵线搭桥继往开来的爱树人、知树人、育树人。

种树?上了四年大学,就图回家种树?

一时间,李守科的选择,在十里八乡扎扎实实放了一颗虽然闪亮却不怎么光彩的“卫星”。

李守科回乡种树,其实早有“预谋”。在校期间,他东奔西跑南征北战收集的文冠果种质资源,早就在自家地里开始了试验性种植。三两年下来,固然不成规模,却也渐露风貌。所以,一出校门,面对父亲的茫然,亲友的不解,以及众多乡亲的冷眼旁观,李守科先是规规矩矩地与村民签订好承包合同,然后,便一头扎进自己的园林,开始了他与文冠果树的日夜厮守。

机遇当然青睐李守科这颗早有准备的脑袋。借助先前的试验,李守科与家人签订三年创业计划,众筹来一笔启动资金。然后,按照规划开始有目的、有选择地奔赴各地,继续收集文冠果种质资源。

在乡亲们的各种眼光之下,这个大学生农民,有模有样甚至有点文质彬彬地开始了自己的文冠果树种植之旅。小麦峪村的土地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冠果树种,在李守科精心而又内行的照料下,茁壮成长。在那些被汗水与辛劳灌注的日子里,李守科耘山育水,耕云种月,享受着“对坐空山天籁寂,满林花雨月明中”的惬意,也感受到了内心无比的宁静与踏实。

当然,这惬意,是被回忆的滤镜美化过的。常态,是汗流浃背的重复劳作,是一身泥土的田间地头,是入不敷出的资金短缺,是黎明之前的艰难企盼。至今,与李守科一起创业的员工们,经常会提及那时的一个情节:一个大包子,就是一个员工一天的口粮。

时间做出了最公正的裁决。李守科在大学期间的综合付出,尤其他结合多年学习思考与实践写就的文章《关于文冠果树的遗传育种》,为他的事业慢慢展开了一幅图腾之象。终于,在李守科与一众员工持续而“任性”的推广之下,他们培育的文冠果苗,慢慢成为当地园林绿化以及果树种植最热门的抢手资源。各般风情的文冠果树,以其独有的风姿绰约,雍容华贵地成为庭院中最受欢迎的花树。光景大好时,基地苗木销售一日会有好几十万元进账。

一夜之间,“知识就是金钱”的理念,就镶嵌着李守科的创业故事,传遍十里八乡。远乡近邻们坐不住了,纷纷前来取经。李守科毫不吝啬,把技术细节悉数告知。很快,文冠果苗木经济,成为当地一个最赚钱的农作物种植营生之一。

然而,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是,就在园林绿化行业最红火的时候,李守科却选择了转身离开。这一次,连李守科的家人、朋友也站出来反对:“眼下事业正红火,正是大干快上的时候,放弃就是自寻死路!”

说实话,乍一听说这一抉择,连我这个“外人”也未能免俗,我问李守科:“你转战另一赛道的自信,究竟源自哪里?”

李守科却是一副“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模样:“种树育苗,是我敲开文冠果事业的先决基础,却远非我的终极目标。靠信息差赚钱之路,已经看到头了。尽管当时我们对文冠果树的挖潜才刚刚开始,但是我对她的未来充满信心!”

其时,李守科的目光,早已逾山越海,投向一个人烟稀少却生机盎然的地方。

 

挑战

对李守科,对文冠果树,这都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2016年1月8日,山东沃奇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潍坊安丘注册成立。

李守科的二度创业,打的并非是无准备之仗。这些年来,尽管做着园林绿化的生意,他却从来没有停止对文冠果的研究,引种、试验、杂交、记录、观察,业余时间,几乎都献给了文冠果树。2017年,他曾经利用业务空档期,在北京国家档案馆泡了整整一个月,翻阅了几千本县志,找寻了与文冠果相关的283本县志古籍,并加以系统整理。

越研究,文冠果的价值越让李守科心动。

公元8世纪,文冠果被藏、蒙民族用作道地药材,是蒙药西拉森登和藏药赞旦生的主要成分,可治疗风湿症、遗尿症等多种疾病;明代《救荒本草》详细记载了文冠果食用方法;1725年保定《满城县志》记载了文冠果制茶的历史;1884年《米脂县志》记载了文冠果榨油的历史;上世纪70年代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国宴用油就是文冠果油,尼克松称赞其味道鲜美……

然而,历史越是辉煌,越凸显出现实的惨淡与苍白。

听说李守科要做文冠果产业,不仅外人不看好,就连李守科的大学老师都不乐观:“文冠果要产业没产业,要标准没标准,要品种没品种,你这是在一张白纸上作画啊!”

可李守科铁了心要做“在白纸上作画的人”。前途是美好的,道路是曲折的。这话固然被人说过亿万遍,然而,不经受那一地鸡毛的折腾,何来脱胎换骨的成长?

2018年,一个职业打假人盯上文冠果,举报信上言辞凿凿,声称国家卫健委从未批准文冠果油可用于食品原料。既然如此,你沃奇的产品凭什么进入市场?

工商局只得叫停所有文冠果油生产企业。理由很简单:文冠果油缺乏国家标准,亦无市场许可。

“这就是在扼杀民族产业!”李守科抱着厚厚一大摞证明材料到工商局说理,“老祖宗吃了千百年,难道还不能说明问题?还有,1984年国家粮食局把文冠果作为粮食作物,总该算数吧?”

对此,工商局同志一句话噎得他半天没吱声:“我们只认卫健委的文件,卫健委的标准,就是我们的执法依据。”

最后,工商局给李守科一个建议:“文冠果油没有国家标准是事实,既然你说这好那好,你就拿个标准出来。真到那个时候,我们不仅不为难你,还会全力保障你。”

这番话,熄了李守科讲理的火,却燃起他制定文冠果行业标准的火。

李守科不仅自己出钱,还联系文冠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筹款百余万元,在山东卫健委疾控中心,做文冠果油喂小白鼠的实验。最终,检测结果表明,文冠果油无毒,不致畸,也没有造成不孕不育,且有益。检测这关算是过了。

但这还不够,当地老百姓有没有吃文冠果油的习惯?吃过多少年?……被举报人还要拿着这些证明材料,到当地政府盖章。

没办法,一关接着一关过。李守科又抱着厚厚一大摞资料去参加答辩,答辩通过后,还要征询意见,又是3个月时间……

“一场官司,3年时间,几十万元花费,时间成本,经济成本,这个账应该怎么算?”有朋友“数落”他,“你一个民营企业,承担本该由国家来做的事,何苦?”

“白纸作画也好,处女地开垦也罢,一事当前,总要有人开道。”李守科心里有本明白账,“在文冠果产业,沃奇农业要做就做个标杆,替国家制定标准,不仅利国利己更利民,也为所有从事文冠果产业的同行们,拿一个市场准入的通行证,这事再难也得做!”

难到极处,多日无一个好消息,却处处需要用钱。李守科不仅把前几年种树赚的钱全都填进去,几个创业伙伴也把自己的钱拿来救急。略有进账,大家主动提出,先给新员工发工资,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无奈,焦虑,悲观,失眠……一次,在国家林草局开会,李守科忍不住跟一位相熟的老主任吐槽:“不是从骨子里热爱这棵树,我早坚持不住了。”

老主任说,知道为什么给你“扎根基层工作,献身林草事业”优秀毕业生这个荣誉吗?是真怕你不干了。你是最年轻的,你要不干了,这个产业就到此结束了。

李守科苦笑:您放心,这个荣誉给我不给我,我该干还是会干。

最难的时候,最考验一个人的初心。李守科的初心,终于得到最厚重的回馈。

2020年9月30日,国家卫健委批准文冠果油进入新食品原料终止审查目录,按照普通食品管理,文冠果产品进入市场的障碍被彻底打通。

2021年1月1日,由李守科亲手参与起草的《文冠果油》团体标准发布实施。

2023年,在他们的持续努力下,文冠果叶、种仁的入世许可也相继完成。现在,他们正着手文冠果花、果壳的标准制定。

撑起未来的,从来不是“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的辛酸与无奈,而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视野与格局。

 

携手

2017年伊始,李守科随国家林业草原文冠果工程技术中心组织的百人专家团,历时5年之久,翻山越岭,对全国十几个省(区、市)文冠果古树资源进行了调研。

带着沉甸甸的调研报告,李守科登门拜访北京林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尹伟伦院士。尹院士翻看报告,目光久久地停留在一棵3000年依然开花的文冠果古树上。



尹院士问李守科:“知道这棵树何以存活这么久吗?”

“大自然的优胜劣汰法则。”

尹院士点点头又摇摇头:“面对自然环境变化,文冠果树会产生次生代谢产物,这就像人自我疗伤所产生的白细胞一样。这些次生代谢产物,不仅对树有好处,对人也大有益哪。”

对李守科而言,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对话,而是一次成功的“公关”。尹院士当场表态:“就凭你们对文冠果古树的挚爱,对文冠果产业的执著,我也要与你们年轻人一起携手向未来!”

2022年5月19日,尹伟伦院士工作站落户潍坊。有了高级专业团队的加盟,来自全国的文冠果专家们,开始不断向沃奇汇聚。李守科建成全国文冠果产业顶级智库的愿景,正一步步成为现实。

2022年10月,由李守科等人编写的《中国文冠果古树》付梓出版。在序言中,尹伟伦院士第一次将文冠果定性为“优势战略资源”,将文冠果产业引领到一个更高的阶段。

事业是最好的磁场。

知闻李守科事迹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王涛院士,不仅给李守科提供了文冠果起源、分化、品种选育等方面的研究思路与资料,王涛院士的家人于海燕教授更是无偿捐赠了文冠果树育种所需的生根药剂、最新研发的蛋白肥料以及榨油机实验设备。

新中国最早研究文冠果的学者、内蒙古林学院徐东翔教授,在2014年李守科第一次登门求教时,就给予他从事文冠果产业的诸多建议。第二年,徐教授亲自来潍坊调研,并将其毕生所做文冠果育种、丰产方面的研究资料,全部无偿赠予李守科。这些资料,足足两米多厚!

感动并惊异于李守科对文冠果的全情投入与丰厚积累,2019年12月,南京林业大学原校长、中国工程院曹福亮院士亲自率领研发团队进驻潍坊,支持成立潍坊市文冠果产业研究院并担任名誉院长。李守科被聘为研究院副院长,共同谋划文冠果产业的广阔未来。

从某种意义上讲,李守科是以传承人、接棒人的角色,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开启了文冠果产业的创业之旅。而今,经过20年的披星戴月,餐风饮露,李守科团队已成长为文冠果产业的参天大树。

在潍坊安丘,沃奇已建成占地面积307亩的文冠果活体种质资源库,保存文冠果活体种源607个品种,是世界上面积最大、保存数量最全的文冠果种质资源基因库。同时,这也是国内唯一一家通过2个省级良种,5个国家级新品种的露天保存库。其选育的“六抗一优”(抗旱、抗寒、抗涝、抗盐碱、抗虫、抗病、优质丰产)“沃丰·全雌”系列品种,是国内唯一兼具丰产和抗旱性的优良品种。

家有梧桐树,自有凤凰来。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中国林业科学院、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新疆林科院、青岛大学、山东农业工程学院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纷至沓来,同向集聚。由此生发的科研活力,又涌向文冠果全产业链条,为文冠果产业的优化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让李守科心存感念的是,“复兴一棵树”的共同梦想,让越来越多的力量汇聚到一起来了。

沃奇最困难的时候,李守科全部家底都快被掏空,为了帮扶文冠果产业,潍坊市林业局雪中送炭,全力支持李守科农业综合开发文冠果基地示范项目,让这棵风雨飘摇的小树扎牢根脉。多年以后,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李守科,面临文冠果产业发展重大机遇的关头,又是潍坊市委、市政府的牵线搭桥,让一棵向上生长的大树,显露出参天的气象。

2022年,山东沃奇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与山东土地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成功牵手,实现战略合作。

种子与土地的完美结合,资金与平台的强势助力,正如尹伟伦院士所界定的,文冠果正在成为一种优势战略资源,打开一片崭新的天地。

 

向未来

“故事讲到这儿,未来应是一片大好了吧?”

看着文冠果绿茶经热水浸泡,一枚枚小小的翠绿的叶片正鼓胀着身子向上伸展,卷曲,腾跃。我轻啜茶水,时值盛夏,一缕清凉沁心入肺,禁不住赞道:“好清凉的茶,解暑,解渴!”

“还解酒哩。”对面的李守科笑了。

正惊诧间,李守科转身离座,拎回来一瓶酒,景芝酒,“口说无凭,来,现场试试这茶的解酒功能。”

酒一斟上,醇香四溢。添茶入酒,酒色因茶水的稀释变得浅淡,酒味竟也像是被茶水分解了般,入口寡淡。

“神奇,太神奇了!”我一边品尝,一边啧啧称奇。

“这茶能解酒可不是古人的发现,而是我们的发明专利。”李守科唇角扬起的弧度恰似一弯新月,“说起来,还要归功于酒桌上的一桩趣事。”

那是公司的一次招待酒宴,一位客人不胜酒力,偷偷将小半杯文冠果绿茶倒入酒杯,不想酒色变淡被人识破,只得认罚,却也道出一个秘密:这添了茶的酒,度数骤减!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李守科当真拿去做实验,结果数据确凿:22克42度的酒,兑入60ml 38摄氏度的水,度数变为20.5;22克42度的酒,兑入60ml 38摄氏度的文冠果茶水,度数变为12。

“这岂不是又开发了一个崭新的领域!”我眼前一亮。

“我们对文冠果的探索步伐从未停止过。”李守科不急不徐地端起那杯掺了茶的酒,“当然,它有多大的市场价值,就会搅动多少资本的觊觎。”

2021年立春过后,李守科意外地接到一个跨国电话。

电话是外办打来的,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事务所顾问、日中一带一路促进协会理事长高邑勉通过外交途径联系上李守科,详细询问文冠果油的成分后,对方果断前来考察订购,鸠山首相并在此后成为文冠果油的忠实拥趸,时至今日仍为宣传文冠果奔走呼吁。

“文冠果油的成分就这么牛?”我忍不住打断他。

李守科从桌上拿起一瓶文冠果油,脸上漾起抑制不住的自豪:“文冠果油堪称不饱和油之王,它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3.3%以上,且含神经酸4.2%左右,是修复神经纤维、促进神经细胞再生的双效物质,可增强记忆,延缓衰老,预防和治疗老年痴呆症,被科学家称为‘脑黄金’。”

随着李守科以及团队30余篇文冠果学术论文相继在各大学术期刊发表,文冠果在食用健康、医用保健等方面的商业价值,得到国内外越来越多机构及消费者的关注与认可。这其中,有真心购货的买家,当然也有心思难测的商人。

一家英资企业几次找上门来,提出要跟李守科做一单大生意,想斥巨资购买他手里的宝贝——文冠果种质资源。李守科当然知道,这一要求严重违背《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当场拒绝。这家公司事后仍百般游说,李守科一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彻底断了对方念想。

在李守科心里,一直悬着一柄剑。

本世纪初,以孟山都为首的国际粮商们,利用资本运作,对中国大豆产业发起全面攻击。时至今日,中国在大豆问题上仍然面临困境,不仅进出口受其制约,种子技术也落后于他国。血腥的资本游戏,给所有中国企业狠狠上了一课,也把“粮油安全”四个字牢牢刻在了国人心坎里。

2013年5月,国家林业局《全国林业生物质能发展规划》(2011-2020年),将文冠果纳入木本油料树种管理。政策一出,李守科就敏锐地意识到,作为优质木本油料树种,文冠果产业的春天就要来临了!

李守科的判断没错。自2015年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一系列支持木本油料发展的利好政策。木本油料行业,是我国经济林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供优质食用油的重要来源。当前,中国食用油消费依赖国外进口比率高达70%。在18亿亩耕地红线约束下,向山上要油,建“树上油库”,成为必然选择。

“粮油足,天下安。中国人的饭碗应该装中国粮油,决不能在吃饭这一基本生存问题上让别人卡住我们的脖子!”当这些关联国之大者的沉重话题从李守科口中铿锵迸出时,我看到他紧锁的眉宇之下,一簇火苗从晶亮的眸子里熊熊燃起。

“可文冠果油在国内的销量不太好吧?之前从未听说过。”我问。

李守科苦笑:“文冠果油市场推广效果不理想,主要问题在于产量不足,价格偏高,老百姓消费不起。有商界朋友建议,干脆全面走国外市场,一是易推广,二是赚钱快。我何尝不懂这个道理?但文冠果是上天赐予中国人的瑰宝,一定要让中国的老百姓受益。可要想端上老百姓的餐桌,关键是要把产量提上去,把价格打下来。”

2022年,山东土地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的强势加盟,让李守科有了放手一搏的底气。

借助山东土地发展集团的平台资源与资金优势,山东沃奇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得以更快的加速度,强势崛起为文冠果龙头企业,开始布局全国市场,搭建国家级木本粮油科创平台,打造辐射全国的木本粮油交易中心,从而掌握优质粮油的定价权,努力把木本粮油产业做成乡村振兴的富民产业,粮油安全战略产业,健康中国的蓝海产业以及争取碳汇指标的未来产业。

不仅如此,携手之后,他们正布下一盘更大的棋局。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经济社会价值。文冠果是中国特有的集生态、食用、药用、材用、风景观赏为一体的多功能木本油料树种,具有抗寒、耐干旱、耐盐碱、耐贫瘠、抗风沙等特点,是我国防风固沙、荒漠化治理的优良树种和发展沙产业的首选树种,生态性和经济性兼顾,是有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理想选择。

如今,布局西北防沙治沙大业的战略正在稳步推进中。山东土地发展集团发挥文冠果在防沙治沙、生态保护等方面的优势,在山东、新疆、内蒙古、甘肃等地建立种质资源异地库、育苗育种、丰产示范林、防沙治沙科研基地等13个,可年产苗木1000万株,实现绿化荒漠面积10万亩,为国家大面积科学治沙贡献力量。



风好正是扬帆时,奋楫逐浪向未来。2024年7月8日,文冠果新质生产力助力防沙治沙产业发展交流会在新疆乌鲁木齐举行。在交流会发言席上大放异彩的李守科,对文冠果产业的前景与未来信心满怀:“推进文冠果新质生产力助力防沙治沙产业的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必将为筑牢西北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美丽富饶新疆贡献更大力量!”

 

尾声

李守科的微信头像,是一棵文冠果树,名曰“神木”。

20年间,为探得文冠果树适生范围,采集全国优质种质资源,李守科与其伙伴们几乎跑遍了整个中国。

那日,李守科收到一位老林业局长的“情报”,得知陕西神木有一棵2000余年树龄的文冠果树。李守科当即启程,和伙伴们驱车12个小时,行程1000余公里,从潍坊安丘抵达陕西神木时,已是次日凌晨1点。眯了三四个钟头之后,又踏上了寻树之旅。一路上,众人不眠不休,不吃不喝,一个村一个村,一道沟一道沟,直到太阳快要落山,仍无所获。

疲惫、饥渴伴着无尽的遗憾,行至一处荒野,在满是煤渣的路面颠簸中,众人心里一片落寞。哪知就在此时,一棵树蓦入眼帘。

天地间,一片荒芜,唯有她傲然挺立,历尽千年沧桑,却满树繁花,青春如少年。那一刻,所有人都疯了般扑向她的怀抱。

多年以后,同行者李超这样向我描述当时的场景——

李守科长久地站在树下,一会儿摸摸她苍老虬劲的树干,一会儿捋捋她随风摇曳的枝条,就像久别重逢的恋人,满眼爱意地端详着她的脸,捋捋她的长发,那么温馨,那么自然……



这段记忆,却让坐在我对面的李守科,陷入长久无以言表的静默。我分明看见,他转头望向窗外的眼神中,有永属于这个男人才有的独特而厚重的晶莹。

在我目光停驻的刹那间,那神木般的大树,也逐渐朦胧了我的双眼。那一刻,树在我眼前,不再是一棵树,分明就是负重前行的爱之化身,纵然风雨如晦,仍凭一身傲骨养育民众,护佑众生!

这惊艳了时空的北国佳人啊,这充盈着乳汁的中华母亲!

责任编辑:曹竹青

值班审读:曹竹青

评论 评论 微信扫码 立即评论

暂无评论

官方微博

官方微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齐鲁晚报·果然视频

齐鲁晚报·果然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