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米 壮 歌
(作者:魏佑湖)
“我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陈毅元帅这句饱含深情与敬意的话语,即便历经岁月的沉淀,至今听来仍令人心潮澎湃,为之动容。在距莱城西北 15 公里处,有一个远近闻名的村落 —— 王楼村,这里曾是莱芜战役中赫赫有名的支前模范村。78年时光匆匆流逝,当年村里百姓踊跃支前的英雄事迹,依旧在这片土地上被人们口口相传,成为一段不朽的佳话。
王楼村因一座独特的石楼而得名。这座石楼并非供人居住之所,而是一座气势雄伟的立方体建筑物。四周皆由千斤巨石垂直垒砌,坚实无比。楼体中间被黄土填满,高达十七八米,楼下最高的树梢也难以企及楼顶的高度。其建筑面积与楼顶面积大致相等,约有 60 平方米。楼顶北侧生长着一棵粗壮的榆树,树干直径足有一米多,需两人合抱才能围拢;两侧各有一棵柏树,树上栖息着乌鸦、喜鹊、黑麻勺子等多种鸟类,为这座古朴的石楼增添了几分生机。楼前有一片开阔的空地,在抗战的烽火岁月里,这座石楼摇身一变,成为了传递信号的烽火台,以及商讨军机大事的拜将议事台。然而,时光流转,1957 年,这座见证了无数历史风云的石楼被拆除,所有石料被用于固堤,它的身影虽已消逝,但那段光辉的历史却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早在民主革命时期,莱芜共产党最早的创建人之一 —— 刘子正便在王楼村建立了党支部。在他的秘密组织和领导下,群众积极开展革命斗争。刘子正还领导了王楼小学的学潮运动,为革命事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领导干部。莱芜战役打响之际,具有高度政治觉悟的王楼村人,积极响应华东局 “关于动员全体军民全力支援前线,争取决战胜利” 的指示。口镇二区更是喊出了 “一切为了支援前线”“保证前方同志吃饱,打胜仗”“砸锅卖铁、倾家荡产、支援前方” 的豪迈口号。一时间,各地涌现出许多父子争着上前线、妻子送郎去前方的感人场景。妇女们怀着对子弟兵的深情厚谊,不分昼夜地缝制棉衣、棉被,甚至不惜把自己的棉衣、棉被拆了,为子弟兵做衣做鞋…… 在王楼村,支援前线的英雄壮举数不胜数,其中,将珍藏多年的大米献给解放军的事迹,更是感人至深,可歌可泣。
一、全村总动员
初冬的暖阳洒在古老的石楼上,给整个村子披上了一层金黄的薄纱。莫大功起了个大早,手中拿着长筒大喇叭,登上石楼,准备召集村民开会。他的脚步坚定而有力,每一步都踏在这承载着历史与希望的石楼上,发出沉闷而厚重的声响。
“他婶子,快走呀,去楼前空地!村支部莫书记要召集大伙开会呢,听说是关于咱们藏了好几年的那些大米的事儿……” 张大娘一边急切地呼喊着王二婶,一边加快了脚步。她的声音在这寂静的村子里回荡,带着一丝紧张与期待。王二婶听到喊声,手中的活计都没来得及放下,就急忙跟着张大娘往楼前赶去。当她们赶到楼前广场时,那里早已人头攒动,村民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大家的脸上都带着疑惑与期待的神情,不知道关于那珍贵的大米,村里会做出怎样的决定。莫书记和高延文、韩秀兰、高延祥、李金成等人正在楼前低声商议着什么。莫书记眉头紧锁,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忧虑与坚定。他深知,今天的这个决定,关系着全村人的命运,也关系着前线解放军战士们的温饱。高延文在一旁不停地搓着手,脸上满是焦急的神色,他心里也在为即将到来的讨论而忐忑不安。韩秀兰则静静地站在一旁,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温柔与坚毅,她在思考着如何说服村民们,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把大米送给解放军。
莫书记见村民们差不多都到齐了,便走上石楼,清了清嗓子,目光坚定地望向满广场的乡亲们,大声说道:“父老乡亲们,今天把大家召集到这里,是有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要和大家商量。咱们都知道,三年前,咱们从口镇缴获了日本鬼子的五麻袋大米。这三年来,大家历经磨难,日子过得十分艰苦,却始终坚守着、保护着这些粮食,没有动过一粒,这份坚守和担当,我打心底里感激大家。如今,解放军为了我们要攻打口子街了,眼下正是最关键、最困难的时刻。我有个提议:把这些粮食送给解放军。我想听听大家的想法和意见。这样吧,给大家几分钟时间,好好考虑一下,然后说说自己的看法……”莫书记的话音刚落,人群中便响起了一阵小声的嘀咕声。有的村民说:“这粮可不能分呀,这可是咱们的救命粮,留着以后说不定还能派上大用场呢。” 也有的村民说:“要分也得先分给咱村的困难户、贫困户,他们眼下的日子可不好过呀。”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有的人皱着眉头,满脸的担忧,他们担心一旦把大米送出去,自己的生活将会更加艰难;有的人则眼神坚定,似乎已经在心中做出了决定,他们认为应该支持解放军,为了革命的胜利,做出一些牺牲也是值得的。
这时,许大爷大声喊了一句:“莫书记,我想说两句。” 许大爷在村里德高望重,是有名的老模范。他年近五十,面孔红扑扑的,上嘴唇和下巴颏光光的,胸脯和臂膀结实有力,一看就是个身强体壮的庄稼汉。许大爷与刘封邱的刘木易是亲戚,刘木易早在 1933 年就加入了共产党,是一名南下干部。受刘木易的影响,自从刘子正在王家楼村建立了党支部,许大爷就毅然决然地跟着打游击。有人嫌他年纪大,他总是豪迈地说:“别看咱大几岁,咱们比比力气,比比腿劲,种庄稼我不比你们差,打游击我更不会输给你们!” 他还常说:“死活一般大,那就什么也不怕了。” 组织上给了他一杆打猎的土枪,每次打完后,他都要仔细地用通条清理一遍。许大爷在村里是出了名的力大无比、英勇机智。说起他,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 “弄良民证,进口子街买盐的故事”。
1942 年,敌人对盐运实行了残酷的封锁,乡亲们既没有盐吃,也没有盐水用来消毒治病。这样下去可不行啊,二区队的领导要求王楼村的武工队想尽一切办法,克服重重困难,搞到盐。许大爷和队员们推着独轮车子去口子街赶集,途中要经过好几道关卡。只要有人过关卡,汉奸们就会上前盘查。为了顺利通过岗哨,许大爷他们凭着良民证和假介绍信,过关卡时,许大爷理直气壮地大声说道:“我们是良民,我们有良民证!” 说着,便把良民证拿出来在鬼子汉奸面前晃了晃。那些汉奸哪里分得清真假,稀里糊涂地就放他们过去了。许大爷凭借着自己的勇敢和机智,成功解决了村民吃盐难的问题。1944 年,他参加了片镇阻击战,与军分区十一团的战士们一起,埋伏在港里稻田、片镇一带,迎击敌人。在这次战斗中,他们共毙伤敌人 110 余人,俘虏 150 多人,缴获各种枪炮 400 余支(门),给了鬼子以沉重的打击,极大地鼓舞了人民对敌斗争的士气……
莫书记听到许大爷的喊声,微微点了点头,示意他走到石楼上来。许大爷迈着稳健的步伐走上石楼,语重心长地说道:“老少爷们,我知道,现在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都很需要粮食。我还记得三年前,我们从日本鬼子那里抢来这些大米的情景。当时,我们冒着敌人的炮火,顶着敌机的疯狂扫射,趟过一个个倒下的尸体,才好不容易得到了这些大米。那时候,我们几个就商量好了,不要动这些粮食,要把它们藏起来,绝不能让鬼子发现,一粒米都不能让那些畜生吃到。咱们有句老话说得好,‘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当时,我们想着把这些珍贵的粮食藏起来,等到村里最艰难的时候再拿出来吃。还记得前年的大涝,庄稼歉收,大家的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我们吃野菜,喝着那稀得能照出人影的玉米糊,勉强填饱肚子。村里有几家老的老、小的小,日子更是难上加难,几乎吃了上顿没下顿。当时,莫书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就跟我商量,想拿出一点大米来救济那几家困难户。可是我咬咬牙,跺跺脚,坚决地说了两个字‘不行’。那来之不易的大米,怎么能轻易就拿出来呢?我们精心守护了这么多日子,怎么能遇到这么点困难就打它的主意呢?那可是咱们村最后的存货,是全村人的救命粮啊!后来,还是莫书记把自己家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玉米面拿出来救济了我们,而他家自己也只能喝着那稀得不能再稀的玉米糊糊……”说到这里,许大爷的眼睛渐渐湿润了,声音也有些哽咽。人群中顿时掀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但很快又安静了下来。此刻,院子里异常寂静,仿佛连树上的鸟儿都屏住了呼吸,静静地听着许大爷的讲话。许大爷稍微停顿了一下,深吸一口气,继续说道:“老少爷们,我知道大家心里都有顾虑,这粮食确实是咱们的命根子。可是大家想想,咱们这些年为什么能平平安安地守着这些粮食?还不是因为有共产党的领导,有八路军在前方为我们拼命!没有他们,我们连命都保不住,还谈什么粮食?现在,解放军为了我们,要去打蒋匪军,要解放莱芜。他们离开自己的家乡,离开自己的亲人,冒着生命危险来保护我们。他们为了谁?为的就是让我们能过上好日子,能不再受压迫,不再受欺负!我们现在把这些粮食送给他们,就是在尽我们的一份力,就是在支持他们打胜仗!”“我还记得,有一次八路军在咱们村驻扎,一个小战士不小心把房东家的水缸打破了。那个小战士急得不行,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他说他一定要赔。可是他身上哪有什么钱啊,他是把自己的命都豁出去打鬼子的人。后来,部队的领导知道了这件事,不仅让那个小战士给房东道了歉,还从部队的经费里拿出钱来赔给了房东。从这件小事就能看出来,八路军是真正为老百姓着想的队伍,是纪律严明的队伍。这样的队伍,我们不支持,还支持谁呢?”“老少爷们,我今年五十岁了,活了大半辈子,经历了太多的苦难。我见过日本鬼子的残暴,见过国民党的腐败。只有共产党,只有解放军,才是我们老百姓的救星。今天,我们把这些粮食送给解放军,就是在报答他们的恩情,就是在为我们自己的未来,为我们子孙后代的幸福生活而努力!我第一个举手赞成莫书记的提议!” 许大爷的话音刚落,满院子里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大家齐声叫好,纷纷表示老爷子说到了大家的心坎里。紧接着,村民们齐刷刷地举起了手,进行表决,最终全票通过将粮食送给解放军的决定。一些原本还有些犹豫的村民,在听了许大爷的话后,也坚定地举起了手,他们的脸上洋溢着一种自豪与坚定的神情,仿佛在为自己做出的这个决定而感到骄傲。
二、坎坷护粮路
时光荏苒,三年的时间,1000 多个日日夜夜,王楼村的村民们精心守护着这些粮食。那么,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们是如何将这些粮食储藏得完好无损的呢?聪明勇敢的王楼人自有他们的智慧和办法。
1941 年,村里设立了村委会,莫大功成为了第一届村委会的财粮委员,主要负责收集百姓的粮食,以支持八路军在敌后开展的工作。村里实行 “合理负担,地多的多出,地少的少出” 的政策。为了配合八路军的抗战,村里的百姓们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无论是家境殷实的财主,还是生活贫苦的普通贫民,都积极主动地给八路军提供粮食。比如高延祥、高延震兄弟俩,他们都是贫农,平日里靠扛长工为生,家里仅有很少的土地,收获的粮食也不多。但即便如此,哥俩还是一斤不少地完成了纳粮任务。许多村民都表示:“打鬼子我们坚决拥护,抗日是大家的事情,捐粮食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除了积极筹措公粮外,村里的百姓们还最大限度地为八路军提供各种方便。“八路军在我们村里住过,有时候一两个连,多的时候甚至有一个营。他们来了都住在村民家里,而老百姓也都主动腾出最好的房子给他们住。百姓们还主动给战士烧洗脚水,洗衣服。村里甚至还曾凑钱买头肥猪慰问八路军。”“家里人对八路军十分热情,为他们缝军装,补袜子,洗衣服。战士们也是帮着我们打扫院子,如果白天不走还要主动帮着干农活,大家就像一家人一样,相处得十分融洽。”
王楼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八路军离开后,村民们除了筹措公粮上交外,还将剩余的粮食想方设法藏起来,以备不时之需。至于如何藏粮,大家可是费了一番心思。当时村里没有现成的大粮仓,书记莫大功和高延文、韩秀兰夫妇以及村民代表们经过精心研究,制定了一套储藏方案。他们动员村里的模范户,让有闲房的家庭贡献出闲房,作为村里的备用粮仓。村民们响应积极,热情高涨,王二婶就是其中的一户,她毫不犹豫地贡献出了自家的小北屋。还有的村民贡献出了小东屋,甚至有的村民更加积极主动,就地收拾出原来堆放杂物的屋子,慷慨地让出来作为备用粮仓。
有了几家的闲屋子,接下来如何安全地储藏粮食,既保证粮食不发霉、不招虫、不被老鼠糟蹋,又要储存隐蔽不被敌人发现,成了大家面临的难题。根据以往的经验,他们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 —— 在屋子里修建粮池。这个工作可不轻松,需要用到土坯。那些年轻力壮的村民们用土坯模子打出了一个个土坯,整齐地摆在地里晾晒。等到土坯晒干后,再用独轮车一车车地推回家。
准备工作做好后,那些经验丰富的老村民们便开始在屋里垒粮池了。此后的工作都是由村里的积极分子秘密进行的。他们先把地面打扫得一尘不染,然后在事先划好的地面上铺上一层土坯,再用麦瓤泥仔细地抹好,这就算是打好了粮池的底子。底子打好后,等它完全干透,再继续把周围用土坯加高。到了合适的高度后,再用麦瓤泥一平板一平板地将表面抹平,这样,大半个工程就完成了。等过几天粮池干了之后,把粮食倒进去,然后用一块大石板盖上。石板上面再放上土坯,用泥抹平。再等两天,泥干了,整个工程就基本竣工了。为了不被敌人发现,他们还得想办法掩人耳目。于是,大家决定把这些粮池子伪装成土炕。他们在粮池上铺上干草,放上破旧的床单、被褥和枕头,远远看去,就像有人在这里睡觉一样。
在这三年的时间里,1000 多个日日夜夜,由于大家分头负责,看管仔细,这些粮食从来没有出过任何问题。即便有敌人偶尔来村里扫荡,凭借着大家的聪明机智,粮食都被保护得完好无损。在这期间,也发生过一些小插曲。1944 年,鬼子伪军突然来村 “扫荡”,莫大功、韩秀兰他们得知消息后,迅速对藏粮户进行了安排。然而,有一户的藏粮炕洞隐蔽得不是很好。紧急关头,韩秀兰急中生智,让自己的儿子躺在炕上。敌人破门而入时,韩秀兰猛地站起来,哭丧着脸说道:“这是我儿子,生了汗病(一种传染病),好几天都不省人事了。” 敌人害怕被传染,没敢过多折腾,骂骂咧咧地就走了。韩秀兰如释重负,成功保住了粮食,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但当她看到儿子因为配合她的 “表演”,紧张得脸色苍白时,她心疼地把儿子搂在怀里,轻声安慰着:“孩子,别怕,咱们保护住了粮食,就是为革命出了一份力。等赶走了鬼子,咱们的日子就会好起来的。” 儿子懂事地点了点头,说:“娘,我不怕,我也知道粮食对咱们有多重要。” 韩秀兰轻轻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和对敌人的痛恨。
1945 年,遭遇大涝,汇河决堤,庄稼歉收,有两家村民因为余粮不足,生活陷入了困境。于是,有人动起了那些藏粮的念头,她找到韩秀兰主任商量,说:“那些粮食整天在屋里藏着这么长时间了,还从来没有人提起要动用一点。当时藏粮的时候不就说好了,藏起来以备急需嘛,现在是不是找莫书记开会研究一下,把那粮食分一部分出来救救急……” 她的话还没说完,她丈夫就急匆匆地追了过来,涨红着脸对他媳妇说道:“你说你,还从来没有人打那粮食的主意呢,咱可不能开这个先例。一旦开了先例,以后可怎么办呀?说不定以后还有更大的困难呢。你就是头发长见识短,现在日子是难点,咬咬牙,忍忍就过去了。” 说完,又对韩秀兰主任说道,“韩主任,别听她的,这点困难算不了什么……”韩秀兰握住他媳妇的手,轻声说道:“大妹子,其实你说得也有道理,我也知道你们的日子不好过。今年收成不好,不光是你们家,好几家都很艰难啊。那粮食本来就是用来救急的,按理说确实应该支援一下。这样吧,一会我们找莫书记商量商量,看看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好么?”“啊,算了,韩主任,就像俺当家的刚才说的,俺家不能开这个先例。俺也想明白了,这点困难其实不算啥,这只是暂时的,忍一忍就过去了。俺错了,咱不找莫书记了,还是留着那些粮食吧,那可是咱们村最后的救命粮啊,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能动的……” 说着,小俩口红着脸就要走。
韩秀兰连忙说道:“大妹子,你等等。” 她转身跑到屋里,不一会儿就出来了,手里拎着一包玉米面,塞到二人手里:“大妹子,你别嫌弃,我们家粮食也不多了,这些玉米面你们拿着,回去可以填补着吃一些。”“啊,不,韩主任,你们家也很困难,我们不要!” 那妇人连连摆手,眼神中满是感激与不忍。韩秀兰轻轻握住她的手,语气坚定而温柔:“听话,拿着吧,要不我可真要生气了。你们家的情况比我们更艰难,咱们都是一家人,得相互扶持着。忍一忍,这苦难的日子总会过去的。” 说着,她再次将玉米面塞到那妇人手里,不容拒绝。
“谢谢韩主任……” 那妇人的声音微微颤抖,眼眶里闪烁着感动的泪花。
出了韩主任家,丈夫神色焦急,用力拖着妻子的手臂,脚步匆匆地往家走去。一回到家,丈夫便忍不住一个劲地数落起妻子来,语气中满是恨铁不成钢的意味:“你呀,怎么就不明白呢?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都不清楚。咱不能给领导添麻烦啊,这些道理难道你不懂吗?这粮食是全村人守护的希望,哪能随便打主意……” 丈夫的话语如连珠炮般不断,妻子听着,心里既委屈又愧疚,泪水在眼眶里打转,终于忍不住痛哭了一场。她心里明白丈夫说的在理,可生活的艰难让她一时犯了糊涂。
那一夜,妻子躺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眠。她望着窗外的夜空,星星点点,思绪万千。她想起了这些年来村里经历的种种苦难,想起了八路军战士们为了保护他们所付出的努力。她觉得自己是那么的渺小,为了自家的一点困难,差点就破坏了全村的大计。而丈夫虽然脾气急了些,但他的话却如同一剂良药,让她清醒了过来。
第二天,当阳光洒进屋子的时候,妻子已经恢复了平静。她起身帮丈夫准备好出门干活的东西,然后说道:“他爹,我知道错了,以后我听你的。咱可不能再给村里添乱了。” 丈夫看着妻子,脸上的怒气也消了,他轻轻拍了拍妻子的肩膀:“我也知道你是为了这个家,可有些事,真的不能做。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第三天,这件事情在村里渐渐传开了。村民们听闻后,心中都对这对夫妻的经历感同身受,也更加坚定了守护粮食的决心。大家开始更加用心地相互照顾,互相帮助。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们主动帮着那些老人和困难户干些重活,女人们则聚在一起,分享着自己家里仅有的一点食物和生活经验。
第四天,再后来,无论谁家遭遇了困难,都不再提起分粮的事情了。大家纷纷伸出援手,相互帮衬着,你送一把野菜,我给一碗稀粥,在这艰难的岁月里,齐心协力共度难关,再也没有人动过那些粮食的主意。那些日子里,村里弥漫着一种坚韧和团结的氛围,大家纷纷拿出自己微薄的力量,你送一把野菜,我给一碗稀粥,互相扶持着熬过一个又一个日夜。孩子们虽然饿着肚子,但他们也懂事地不再哭闹,他们知道,大人们正在为了大家的未来而努力。
三、大米给解放军
正是因为有了那充满艰辛与坎坷的护粮之路,以及全村总动员时一致通过的那份坚定决心,才迎来了后来那一幕无比感人的场景:在口镇区王楼村公所里,财粮委员正全神贯注地忙碌着,将珍藏多年的粮食小心翼翼地取出来过称,准备给即将奔赴前线的解放军同志送去给养。他的双手微微颤抖着,每一次拿起粮食,都仿佛能感受到全村人这三年来的心血和期望。这时,一位解放军同志无意中解开了一个麻包,定睛一看,发现里面竟然是白花花的大米,他不禁满脸惊讶,急切地问道:“这大米是从哪里来的呀?”
财粮委员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眼神中闪烁着光芒,语气坚定地说道:“这是三年前,在口镇从日本鬼子那里缴获来的。咱老百姓一直把它当作宝贝,舍不得吃,就这么藏了起来。现在解放军同志为了我们出生入死,是有大功的人,而且队伍里很多战士都是南方人,不习惯吃咱们北方的杂粮,这些大米理应给同志们吃,让大家吃得顺口些,有力气打胜仗!”
许大爷正好也在现场,他挺了挺胸膛,一脸骄傲与自豪,声音洪亮地说道:“这些粮食,我们村的父老乡亲们藏了三年,守护了三年啊。这三年里,不管日子多么艰难,生活多么困苦,我们都没动过一粒米,就是盼着能在最关键、最需要的时候派上用场。大家全票通过,决定把这些粮食支援前线,送给解放军吃。老百姓心里都盼着解放军能打胜仗,把敌人都赶跑!解放军吃了这些粮食,我们打心底里觉得比自己吃了还高兴、还舒服呢,因为只有解放军才能让我们老百姓过上安稳的好日子啊!”
许大爷说这些话的时候,周围的村民们都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他们的脸上洋溢着一种无私奉献的喜悦。一位年轻的村民站了出来,说道:“许大爷说得对,我们虽然日子苦点,但只要解放军能打胜仗,我们的苦就没白受。这些大米就当是我们对解放军的一点心意!”
“谢谢乡亲们,谢谢乡亲们的深情厚谊!我一定把大家的话和这份情谊原原本本地带回去!” 那位解放军同志眼眶泛红,激动地说道。随后,几双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那紧握的双手,传递着军民之间深厚的情谊,也凝聚着大家对胜利的期盼与信心。
就在这时,一位年轻的解放军战士走上前来,他的脸上还带着未脱的稚气,但眼神中却透露出坚定和感激。他说道:“乡亲们,你们的这份恩情我们记下了。我们一定会努力战斗,不辜负大家的期望。等战争结束了,我们会回来帮大家建设家园,让大家过上好日子!”
村民们听了战士的话,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一位老大娘走上前去,拉着战士的手,说道:“孩子,在外面打仗一定要注意安全,别让我们担心。我们盼着你们凯旋归来!” 战士用力地点了点头,眼眶中闪烁着感动的泪花。很快,这些大米被装上了车,准备运往前线。村民们站在村公所的门口,目送着这些承载着他们希望和祝福的大米离开。他们的心中充满了不舍,但更多的是对解放军战士们的信任和期待。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王楼村的村民们依然过着艰苦的生活,但他们的心中却充满了希望。他们每天都会关注着前线的消息,期盼着解放军能够早日取得胜利。每当有从前线回来的人,村民们都会围上去,询问着战士们的情况,以及那些大米是否让战士们吃得满意。
终于,胜利的消息传来了。莱芜战役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解放军战士们凯旋而归。当他们再次来到王楼村的时候,村民们像迎接亲人一样,用最热烈的方式欢迎着他们。战士们和村民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一位解放军首长站在人群中,激动地说道:“乡亲们,没有你们的支持,就没有我们的胜利。你们的大米不仅填饱了我们的肚子,更温暖了我们的心。这份情谊,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从那以后,这段感人至深的故事,就像一首悠扬的赞歌,至今仍在王楼村以及周边的村落里被人们传颂着。王楼村的村民们珍藏着大米,守护了三年时光,既没有拿去卖,也舍不得自己吃,最终毅然决然地送给了解放军。
以莫大功、高延文、韩秀兰和许大爷为代表的王楼村人,他们用自己的真心实意,书写着军民之间那如鱼水般深厚的情谊,用无私的大爱,谱写了一曲人民战争的动人凯歌,成为了那段波澜壮阔历史中,最温暖、最动人的篇章。
时光流转,岁月变迁。如今的王楼村早已旧貌换新颜,村民们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但那段关于大米的故事,却被一辈辈地传承了下来,成为了村里的宝贵精神财富。村里的老人们常常会在闲暇时光,给孩子们讲述那段艰苦而又光荣的历史,让孩子们从小就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幸福,传承和发扬先辈们的精神。
在村头的那片空地上,虽然那座古老的石楼已经不复存在,但人们在这里修建了一座纪念碑,上面刻着那段关于大米的故事,以及那些为了革命胜利而做出贡献的人们的名字。每当有重要的节日或者纪念日,村民们都会来到这里,献上鲜花,表达对先辈们的敬意和怀念。而那些曾经参与过护粮、支前的老人们,虽然他们的脸上已经布满了岁月的皱纹,但每当他们回忆起那段历史的时候,眼中依然闪烁着光芒。他们为自己曾经的付出而感到骄傲,也为如今的幸福生活而感恩。他们知道,正是因为有了当年的团结一心和无私奉献,才有了今天的美好生活。
王楼村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关于大米的传奇,更是军民鱼水情深的生动写照,它见证了那个特殊时代里,人民群众对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和无私奉献。这段感人至深的故事,就像一首悠扬的赞歌,至今仍在王楼村以及周边的村落里被人们传颂着。王楼村的村民们珍藏着大米,守护了三年时光,既没有拿去卖,也舍不得自己吃,最终毅然决然地送给了解放军。
以莫大功、高延文、韩秀兰和许大爷为代表的王楼村人,他们用自己的真心实意,书写着军民之间那如鱼水般深厚的情谊,用无私的大爱,谱写了一曲人民战争的动人凯歌,成为了那段波澜壮阔历史中,最温暖、最动人的篇章。
魏佑湖简介:济南莱芜口镇人,莱芜文化英才。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作家交流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济南市吴伯箫研究会理事,济南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济南市莱芜区散文学会副会长、诗词楹联协会副主席。文学作品在四十余家报刊杂志平台发表四百余万字,被《齐鲁文学作品展》收入,曾荣获“全国散文评选”一等奖,“吴伯箫全国散文”大赛理论奖,“鲁新知”杯首届全国吕剑诗歌大赛奖。有多篇报告文学、散文、诗歌获省以上奖。著有文集《鱼跃鸢飞》,诗集《山音海韵》、《清柳河溪》,散文集《文心荷境》、《杖藜行歌》。
工作单位: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口镇党校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城发凤凰城嘉禾店 魏佑湖
邮编:271100
电话:13806343587
壹点号 闲云
评论 评论 微信扫码 立即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