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微信扫码 立即下载

微信扫码 立即下载

7

开拓齐鲁文化研究的领军学者

Sharms 04-12 4.3万

开拓齐鲁文化研究的领军学者

   文/孙桂廷

(王志民接受山东电视台《出彩山东人》人物专访)   

   

     在中华文明的浩瀚长河中,齐鲁文化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闪现着独特的光芒。而在这片文化的沃土上,有一位学者用大半生的时间深耕细作,他就是山东省政协原副主席、山东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志民。

     作为鲁东大学的杰出校友,王志民是在齐鲁文化研究的学术创新、领域开拓、机构建设、人才培养、组织重大课题攻关等方面都做出突出贡献的领军学者,更是中华文明传承的守护者。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学术生涯,如同一部厚重的史书,记录着他对齐鲁文化的热爱与执着。

     从法国讲学说起

     2011年9月,正值法国曼恩·卢瓦尔省会昂热市的文化节,时值山东省政协副主席王志民率团赴欧洲三国意大利、法国、瑞典的友好省区进行访问的第二站,在繁忙的公务之间,应我所供职的法国卢瓦尔孔子学院邀请,前往法国昂热市作《山东与孔子》的学术报告。为了表示对校友的重视,除了孔子学院官方在媒体发布的信息,我亲自用毛笔加写出了中法两国文字的海报,海报中特别注明,王志民是参建该孔子学院单位鲁东大学的校友。

(海报照片)     

    法国方面非常重视,昂热市副市长、我们卢瓦尔孔子学院的理事会主席奥利维亚·唐宝教授亲自主持了报告会,来自法国的社会各界人士、昂热大学和我们孔子学院的师生以及昂热市民听到这个消息后,纷纷走进报告厅,其中包括领导五个省的最高行政长官、卢瓦尔中央大区主席雅客·奥克谢特,他从其住地南特市亲自驾车赶到昂热市讲堂,聆听这位在法国人看来是“省级副议长”的学者王志民教授的讲学。  

  (报告会场照片)   

(左起雅客.奥克谢特、王志民、奥利维亚)     

    本次演讲由法国昂热大学的教授高飞女士担任翻译,这位华侨凭着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的深厚底蕴,在翻译报告中特别是遇到讲授古汉语时,我们根本没有发现在翻译过程中出现什么障碍,这不仅是对报告者王志民本人还是翻译者高飞,都凸显出了高端水平,赢得与会者多次鼓掌致意。

(王志民与翻译高飞在讲学现场)  

    报告结束前,王志民教授与听众进行了互动,特别是大区主席雅客·奥克谢特先生,他在会场与王志民仅就孔子的“仁”与“礼”的哲学问题,讨论了足有一刻钟。会后仍然继续交流孔子哲学问题。就我所知,雅客·奥克谢特主席那时已经到中国山东访问过四十三次,多次去过古齐国之都淄博,他对中国文化特别是齐鲁文化相对了解多于其他法国人,他们的哲学对话,让会场很多人啧啧称赞。而这场游刃有余的演讲背后,蕴含着王志民几十年对齐鲁文化研究不懈的努力和积累的深厚学养。

(会后奥克谢特(中)仍然在与王志民交流)

(会后法国研究生泽义要求合影)

    王志民是一个将领导工作与学术研究有机结合、并行发展而取得突出成就的优秀人才。作为学者中的领导干部,他曾在二十五年中,担任过淄博师专副校长、淄博教育学院院长、淄博市教育局局长,淄博大学校长、淄博市政协副主席、山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山东社会主义学院院长、省政协第九、十届副主席等多岗位领导职务,担任过第七、九、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作为领导干部中的学者,他分别参与创建了省内第一所齐文化研究院、中国孟子研究院,并首任院长;他担任山东省属高校唯一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的创始院长、基地主任、首席专家达15年之久。他夙兴夜寐、笔耕不辍,在齐鲁文化学术研究领域取得骄人成就,先后出版学术专著11部,发表论文一百余篇;主持完成二十余项国家和教育部及省级重大社科项目,他十二次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包括特等奖二项和一等奖二项,入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十佳”理论工作者,山东省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改革开放四十年”山东省社会科学名家等多项荣誉称号。

(王志民在全国人大会议上)  

     厚植根基——从烟师到山大   

      王志民出生于山东淄博的临淄,这片土地孕育了他对齐鲁文化的深厚情感。少年时期,他便对中国古典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读中学时期,自己就能背诵200多首唐宋诗词。

    作为我国研究齐文化的第一人,他在访谈中回答如何走上学术之路时如是说——“我是社会上俗称的‘老三届’。1967年高中毕业后,赶上了‘文革’,就回到了原籍务农。这期间种过地,当过村干部,做过民办教师和公社半工半农的‘文书’,直到1977年第一次恢复高考,我考入烟台师范专科学校,命运才发生了巨大的转折。在那里我踏上了新的人生之路,也是在那里奠定了我学术事业的基础。”     

“当年的烟台师专学习风气和教师水平都很高,中文系更是良师云集,系主任是著名作家、文艺理论家萧平,加之耽误了十年的大好时光,让我痛心疾首,所以我异常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争分夺秒发奋苦读。我制订了具体的学习目标,认真上好课,听学术报告,阅读了大量的古典文献,写下了2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在毕业时被评为学习标兵,受到师生赞誉,并因学习成绩优秀,被分配到淄博师专中文系任教。虽然大学时期很短暂,但我已经深深感受到学问的魅力和境界的美妙。至今,我还十分怀念在烟台师专学习生活的美好时光,感恩那里的老师”。

(在烟师上学时期的王志民)  

     王志民当年的班主任刘凤鸣老师经常说起他在中文系工作时的几届得意门生,如张炜、矫健等一众作家,包括说起王志民等人如数家珍。他曾经告诉我:“王志民是我去省招办招来的学生,他的考试分数很高,从他的考生档案里,我发觉他不同于别人,是很有潜力的可造就人才”。

     从烟师毕业到淄博师专任教一年后的1981年初,王志民进入山东大学中文系深造,历经三年时间,他师从牟世金、董治安、袁世硕等名家,研修古典文学。这些学术巨匠的教诲,不仅让他打下了文史哲兼通的扎实功底,更培养了他带着问题读书的创新思维治学方法,并开始连续发表论文。在结束山大学业后的第二年,王志民即由助教破格晋升为副教授。正是在这两所大学的学习经历,为他日后对齐鲁文化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漫漫学者路,历历齐鲁情,不仅使他成为著名教授,更成为颇有造诣的博士生导师。

       创新·开拓——追求学术的深度与广度  

     齐鲁文化研究,具有跨学科、综合性、历时性特点。因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大多数学者都是结合自己学科专业从山东古代作家、作品,地方史志,孔孟儒学等进行的零散、个案式研究,并未将“齐鲁文化”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进行研究。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外文化交流推动了“文化热”背景下,王志民是最早提出“齐文化”、“齐鲁文化”概念,并对其进行系统研究的主要学者之一。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由他主编、主撰的《齐文化概论》是国内第一本齐文化学术专著;他的《齐文化论稿》是国内第一本齐文化的个人专著。他的《齐文化与鲁文化》《齐鲁文化与中华文明》《先秦儒学与齐鲁文化》等都是对齐鲁文化相关研究领域的“第一本”。他的学术成果,几乎每次都在省级获奖,原因就在于这些具有开拓创新性成果的学术价值。

    王志民学术功底深厚,由讲授先秦两汉文学,而至文、史、哲兼通。这为他在齐鲁文化理论研究的创新上,奠定了坚实基础。他对齐鲁文化的形成渊源、内在结构、精神特质以及与中华文明的关系进行了系统、深入地研究,提出了比较完备的理论阐释体系和创新性见解。在齐鲁文化研究的多个方向取得突破性进展。

     他充分利用考古资料与文献研究相结合,对齐鲁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地位和贡献进行了系统、深入地研究探讨:他在论证齐鲁文化是中华文明主要发源地之一时提出:齐鲁史前的海岱文化与中原文化密切的交汇、互化、融合,形成的黄河文化主脉,奠定了黄河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主体地位;他全面、系统地论证了齐鲁是中华文明“轴心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重心所在;并由此详论此后两千余年齐鲁文化“从文化重心到人文圣地”的历史演变,总结性提出;齐鲁之邦“以孔孟为代表,以‘三孔’、‘四孟’为标志的圣地文化┄发挥了其他地域文化无法比拟的文化影响力,”这里是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标志,是维护国家统一的精神支柱,是历代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是传统道德文明的示范之乡。

     齐鲁文化与儒学的关系、稷下学研究也是王志民关注的重点之一。他先后发表《孔子与齐鲁》《孔子与齐文化》《孟子与齐鲁文化》《邹鲁之风的形成与演变》《从孟子到荀子——儒学在稷下的创新与统合》等论文,对儒学的形成与齐鲁地域文化、尤其是与齐文化的关系作了开拓性的研究,提出了“非齐鲁无以成孔子,非齐鲁无以成就儒学”的论断。他是最早对稷下学宫进行深入探讨的少数学者之一,他与导师董治安先生合作发表的《试论稷下学宫的地理位置和政治性质》的观点当即被收入1984年《中国哲学年鉴》;他此后发表的《稷下学宫与柏拉图学园比较研究》《稷下学宫: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观》等,从世界文明史的角度对稷下学宫的历史地位和贡献作了深入探讨,提出:稷下学宫“与差不多同时出现在欧洲希腊的柏拉图学院,是世界上最早的集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为一体的思想学术文化中心,分别在世界的东、西方以相似的方式展现出人类早期文明的智慧之光”。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王志民以创新性思维搞科研带团队,也以创新性思维培养学生,作为博士生导师,近二十年间,他培养了一批齐鲁文化研究领域的新生力量和后起之秀。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拔尖人才、现任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长、教育部基地主任的二级教授吕文明这样评价他的导师:“王老师指导学生的最大特点是启迪创新。有时画龙点睛、要言不烦,几句话就给人以茅塞顿开之感。因而我与同门师兄妹的泰山学者李华教授、刘英波教授等都是以优秀博士论文毕业的。现在,我们也成为了博导,自然十分注重以创新思维指导学生,这方面我们获益很大”  。

    领军攻关——重大学术工程的掌门人   

      齐鲁文化博大精深,作为山东省属高校唯一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的创始院长、基地主任、首席专家,遵照教育部“内外联合、竞争创新”的基地科研要求,近20年间,他以博学多识和学术远见全面谋划布局齐鲁文化领域的学术研究规划,带领科研团队完成多个重大学术攻关课题。他主编的《齐鲁文化通史》(8卷本)是国内出版最早、规模最大的省域文化史;主编的《齐鲁历史文化研究丛书》(100种),重点选择齐鲁历史上100个重点人物、事件、典籍、文化遗存等进行点状分布研究;主编的《山东区域文化通览》(18卷),以山东十七个地级市为分卷,深入挖掘了省内各文化片区的丰富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主编的《山东文化世家研究书系》(28种),选择历史上从汉代至明清时期山东28个文化世家进行全方位研究,《光明日报》以“从文化世家看文化中国”为题,刊登国内知名专家给予了高度评价;主编《历代诗咏齐鲁总汇》(13分卷)全面收集、分类整理了从《诗经》到清末民初歌咏山东的诗、词、曲,另外,还主编了《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山东卷》、《中国名门家风丛书·山东辑》(11卷本)、《齐鲁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学》(6种)等20余项重大学术攻关课题,填补了齐鲁文化研究的多项空白。

     他十分注重将对齐鲁文化的挖掘、研究与服务当代山东文化建设相结合。在省有关部门支持下,他在2006年冬春季节,亲自带领学术团队,跋山涉水,走遍全省130余个县市,对430余个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现场实地考察,每处遗址写成一份调查报告,主编完成了150万字的《山东历史文化遗址现状调查与保护建议研究》,向省委、省政府及各市政府提出了具体保护建议,得到时任山东省委书记李建国及省长和14市市长的批示,省人大常委会据此修改了《山东省文物保护条例》,对全省的文化遗产保护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教育部组织的2009年中国教育电视台“基地巡礼”栏目中首先播出。

     退休后,他仍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精气神,焕发着学者的青春活力,依然活跃在学术一线。他在受聘兼任中国孟子研究院特聘院长、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院长期间,主编完成大型文献工程《孟子文献集成》694卷,240册;与清华大学国学院长陈来教授共同主编完成《四书解读》,并在山东教育电视台组织了《孟子解读》联播。2019年获批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稷下学派文献整理与数据库建设研究》,任首席专家。他不负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的重托,连续主编完成大型文献集成《儒典》《齐书》4000余卷;主编《黄河文化通览》《齐文化大辞典》《诸子百家普及丛书》《山东文化体验廊道历史故事丛书》等,并在中央电视台播送的大型电视纪录片《青未了》《齐鲁家风》《战国之大学堂——稷下学宫》《城子崖》等担任学术顾问;为全面挖掘、弘扬齐鲁文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合作互鉴——让齐鲁文化走向世界

     王志民深知,齐鲁文化在世界的传播和交流,是中华文明走向世界、加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核心与重点。王志民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传播齐鲁文化的精髓。

     他在韩国“21世纪人文价值论坛”上的演讲,深刻阐述了孔子教育实践的当代意义,引发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他应邀到新加坡国立大学讲学,以“孔子与齐鲁”,“中国早期文明重心——齐鲁”为题的讲座,受到师生的热烈欢迎;他在埃及夏穆斯大学讲演“中国的早期文明与埃及文明”; 在瑞典梅拉达伦大学演讲“中国的文化传统与当代学者的责任”;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演讲“世界文明对话的起点与落脚点”;在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演讲“稷下学宫与柏拉图学园比较研究”;在英国曼彻斯特大英世界足球博物馆举办的“英中世界足球文化高峰论坛”发表《世界足球起源与齐国故都商业繁荣》,此外,他还到美国、日本、泰国、希腊等国高校及学术研究机构进行学术访问与交流,都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做出了贡献。

(王志民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讲学)

     他还亲自促成多项国际合作项目。2006年他访问哈佛大学,与时任燕京学社社长的国际知名儒学家杜维明先生达成共识,于2007年7月在济南共同主持了由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与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共同主办的《思孟学派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8年他与希腊雅典大学哲学院长海伦·卡拉玛伦古共同主持了由山东理工大学、希腊雅典大学共同主办的“稷下学宫与柏拉图学园——中希古典时代文化高峰论坛”,他与海伦·卡拉玛伦古主编的会议论文集《稷下学宫与柏拉图学园比较研究论集》以中文版、英文版分别在中国、希腊出版发行。这些活动不仅推动了齐鲁文化的海外传播,也为中华文化的全球影响力注入了新的活力。

      王志民在矢志不移地深耕着齐鲁文化沃土,倾心致力于文化研究的创新与发展。他的学术精神,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后来者的前行之路。

      他的贡献不仅在于学术成果,更在于他对文化事业的热爱与执着。他用自己孜孜以求的忘我奋斗,诠释了什么是文化传承的使命与担当。他总是在满怀希望中一往直前,他的学者精神,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学者,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王志民的故事,是一部追求卓越的史诗。他的学术人生,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闪烁在华夏文化的时空。让我们向这位文化守护者致敬,愿他的求索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复兴而不懈努力。    

壹点号 Sharms

责任编辑:曹竹青

值班审读:曹竹青

评论 评论 微信扫码 立即评论

暂无评论

官方微博

官方微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齐鲁晚报·果然视频

齐鲁晚报·果然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