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微信扫码 立即下载

微信扫码 立即下载

10

专访刻瓷传承人孔令科:迷恋刀尖艺术,几天不刻感觉生活少了滋味

悦读大学 2023-03-20

记者 巩悦悦 实习生 王雅婷

有人说他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负责人,有人称他为山东管理学院手工艺艺术研究所所长,但孔令科自己最割舍不掉的身份是“刻瓷传承人”。因为对他而言,“刻瓷”已经成了流淌在血液里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

因为从小喜欢画画,再加上家乡菏泽能工巧匠较多,上中学的时候,孔令科就接触并喜欢上了刻瓷,上高一的时候开始跟着楚成文老师学习刻瓷基本功和技巧。

“一开始是觉得刻瓷有趣,感觉特别神奇,怎么‘叮叮当当’几下子敲完就这么漂亮了?这勾起了我的兴趣和想要探索的欲望。”但学习过程远没有孔令科想象中那么美,“都说艺术是相通的,我画画还可以,但刚开始刻瓷却出现了很多‘症状’。”

刚开始,孔令科和同龄的孩子一样,对雕刻充满了新鲜和好奇,可时间一长就没了耐性,“感觉有点枯燥,甚至听敲击声有些聒噪。”

嫌声音吵,他就用棉球堵上耳朵,对着画面雕刻。有一次,他花费三天好不容易快要雕刻成功的一件作品,在最后敲击时没把稳,导致盘子裂开了。裂开的盘子,不能称之为一件完美的作品。看着努力归为了零,孔令科心里很受打击。

“刻瓷裂了之后,老师就给我打气,鼓励我把心态放平,我这才慢慢地有了底气。”孔令科回忆,也正是因为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他开始耐下性子刻瓷。神奇的是,他以前听来聒噪的敲击声,也开始变得好听了。

随着一件件刻瓷作品的诞生,孔令科得到了朋友和家人的认可,他对刻瓷更有信心了。

孔令科。

“熟练掌握之后,我就能时而平静,时而激烈,时而安静,时而思考地敲击出节奏感了。”孔令科回忆,刚学习那会儿是为了坚持而坚持,没有体验到刻瓷过程的美。而真正体会到刻瓷带来的奇妙,是在升入高中之后。

虽然有升学压力,但孔令科感觉能权衡好刻瓷和学习之间的关系,因此他在家人的支持下,每天放学后就跑去刻上一两个小时,周末也去学个一天或半天。在这过程中,他感觉到了刻瓷带给自己的“平静”,“因为它,我更能调剂好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了。”

后来,等学成之后,孔令科也对刻瓷有了不一样的理解。

“我不愿意雕刻重复或者练习性作品,而是想要创作些不一样的作品,这种‘不一样’让我感觉很有趣。”孔令科开始尝试在茶壶、茶杯上雕刻,雕刻出来的一件件作品,既服务了大众,又兼具了美,于他而言很有意思。

对于刻瓷,孔令科比较喜欢的是牡丹系列作品,正如刘禹锡的诗句“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牡丹象征着国家繁荣昌盛,百姓生活幸福美满,它集中体现了他对刻瓷艺术的理解和追求。

“一开始不知道它刻起来特别难,只知道好看。当时心里想的是,自己会画牡丹,如果也能刻出来,心里就会很有优越感。”孔令科回忆道,但刻牡丹的过程远比他想象得艰难。

除去刻瓷技巧和工艺流程,对孔令科而言,创作最重要的要有感情,有灵感,有想象力,“我认为刻瓷不仅是对瓷器本身的雕琢,也是对传统文化的诠释。”

也正因此,孔令科常常根据不同的题材和风格来选择瓷器、颜色、线条和技法,力求做到形神兼备,意境深远。

课堂上,孔令科正在指导学生刻瓷。

如今,刻瓷已经成了孔令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他几乎每天都能想起它,几天不刻手就痒痒,几天不创作就感觉生活缺少了滋味。因为在孔令科看来,刻瓷不仅是工作,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传承。

2016年,山东省文化厅、山东省教育厅启动了“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孔令科被选为省非遗研培基地负责人,他一方面学习调研,搜集来大量影像、文字资料和实物展品;另一方面在山东管理学院支持下设立手工坊,并成立了手工艺艺术研究所。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刻瓷,同时也为了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孔令科和团队承办了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刻瓷技艺培训、石雕培训、木雕培训。

自从接触非遗工作开始,孔令科就深知这项工作的艰辛与不易。从小的学艺经历,让他在与非遗传承人的接触中能感同身受,明白他们的焦灼,更能体会他们的情怀与坚守。了解到部分手工艺人有好作品却无法被外界认识,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因此,在培训结束后,他将125名手工艺人纳入研究会继续交流,持续对他们进行跟踪回访,为其提供设计资源及产品方向建议,参与培训的手工艺人,尤其是残疾人和低保户,也因此燃起了奋斗的动力。

2020年起,孔令科和团队申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将非遗项目融入进课堂教学。在他的推动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开设了刻瓷技艺项目传承课。

以前都是老师讲学生听,怎样让学生真正喜欢上课堂?

多年来的教育教学,让孔令科一直在思考“如何真正能让学生主动学”,经过不断摸索,他终于找到了答案——翻转课堂。

何为翻转课堂?

其实就是把课堂教给学生。

在每一节课开始前,孔令科提前把课程设计、计划安排发给学生,学生要为接下来的课程展示和讲解作准备。其间,他们不仅要查文献,还得阅读书籍并梳理大量资料。等到正式展示前,学生之间还会有个“头脑风暴”,这个环节不仅能让学生优势互补,还能培养彼此的团队协作能力。最终,由孔令科给出指导建议。

在这过程中,孔令科发现学生积极主动去图书馆查资料,有的甚至晚上加班做研究。而正是这种“体验当一把老师”的感觉,刺激并激发了学生们的表现欲,他们变得更开朗,更愿意展现自己。

这一课堂改革延展开来,得到了全校师生以及校外专家的褒奖,这也更加坚定了孔令科对教学改革的推进力度。

做文化艺术之人,骨子里不乏感性。

刚从教时,孔令科的这份感性,能让他和学生们迅速“打成一片”。如今,他的感性中更多了一份含蓄:心里有,可就怕伤着学生,只想呵护他们别跑偏了。

“刻瓷得把刀拿稳,要做到别人从你这里抽刀,一下子不能抽走。”课堂上,孔令科把老师曾经叮嘱自己的这句话,也叮嘱给了自己学生。

孔令科的刻瓷作品。(受访者供图)

孔令科的刻瓷作品。(受访者供图)

孔令科的刻瓷作品。(受访者供图)

孔令科的刻瓷作品。(受访者供图)

孔令科的刻瓷作品。(受访者供图)

孔令科的刻瓷作品。(受访者供图)

孔令科的刻瓷作品。(受访者供图)

孔令科的刻瓷作品。(受访者供图)

责任编辑:巩悦悦

评论 评论 微信扫码 立即评论

暂无评论

官方微博

官方微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齐鲁晚报·果然视频

齐鲁晚报·果然视频